現代化建設要同時並進相互促進

作者:毛勝    發布時間:2024-02-05   
分享到 :

1975年1月13日,周恩來抱病參加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並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就是向全國人民重申四個現代化的強國目標:“我們不僅要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要“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7日參加天津代表團討論時,他坦然而又鄭重地對大家說:“我已經得了癌症”,“正在醫院裡同疾病作斗爭,在可能的情況下,我還要繼續和大家一起奮斗,共同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這是晚年周恩來內心最強烈的願望,也是他一生追尋、矢志不渝的信念。

“不建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就要受帝國主義的欺侮”

青少年時期,周恩來就決心“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寄語同學“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經過反復推求、深入比較,他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思想武器,選擇社會主義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方向路徑。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在28年的浴血奮斗中,周恩來作為黨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作出了突出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就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1949年4月17日,周恩來向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部分愛國民主人士、北平一些大學教授作報告時指出:“中國太落后,現代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隻佔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極大的努力才能使國家現代化。”8月10日,他在北平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報告時再次強調,建設新中國,要鞏固與擴大統一戰線,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克服困難,走向工業化”。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擔任政府總理長達26年,既是國家建設總體藍圖的重要設計者,又是將它付諸實施的卓越組織者和管理者,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付出了巨大心血。1954年9月23日,他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不僅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而且深刻揭示了現代化建設是我們黨進行革命的目標。1957年8月4日,周恩來在民族工作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說:“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若不強大起來,不建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就要受帝國主義的欺侮。”

1964年12月21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個報告不僅明確了“四個現代化”的規范表述,而且具體繪制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藍圖,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前所述,周恩來在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出這個宏偉目標,又一次為中國人民鼓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斗志。

“使各個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發展”

在現代化建設中,周恩來一貫重視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做到統籌全局、綜合平衡、協調發展。他曾經概括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短短十幾個字,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使各個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1953年9月8日,周恩來在報告《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指出:“重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我們雖然還有一點重工業的底子,但是作為工業化的基礎,是很不夠的。因此,不能不首先集中主要力量來發展重工業。”可以說,這個決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緊迫性,是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無法避開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黨一開始就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優先發展重工業,也努力實現全面發展。周恩來也明確提出,“國民經濟體系不僅包括工業,而且包括農業、商業、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國防各個方面。工業國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隻提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更完整”。

鑒於農業與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兩大部門,在現代化建設中處理好兩者關系至關重要,周恩來堅定不移地執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他指出:“以農業為基礎就是首先大力發展農業,以解決原料、城市勞動力、供應、開辟國內市場等問題,為發展工業打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是,把工業、農業以及各個方面現代化。”1962年12月24日,他就做好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工作強調:“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兩者必須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文化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總的方向是要把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工作,都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隻有基礎發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才能發展。支援農業要有效、持續地發展,要從廣義而不能隻從狹義去理解。另外,還要支援輕工市場,兼顧國防,安排好農、輕、重。”

周恩來還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關系現代化的全局,是“關系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1963年1月29日,他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他還強調,“我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同時並進,相互促進,不能等工業現代化以后再來進行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正因為如此,他在農業、工業、國防現代化建設中都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比如,他強調“我們要搞尖端國防。尖端和國防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親自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大規模科技攻堅取得重大突破,極大提升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變成現代化的國家,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極為艱巨的任務,需要付出極為艱辛的努力。周恩來用“國大、物博、人多、任重”八個字來概括中國的特點,強調中國實現現代化將是長期的過程。1964年12月16日,他在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時說,中國人口多,從需要量講,經濟還很落后,要變成現代化的國家,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中國的情況復雜得很,“搞了十五年經濟建設,老實說,我作為總理還沒有學會呢!”這是周恩來的真切感受,反映了我們黨建設現代化強國既有雄心壯志,又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的科學精神。

為了穩步推進現代化建設,周恩來反復強調“必須注意實事求是”,“搞生產必須要根據可能,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1956年2月8日,他在主持國務院第二十四次全體會議時指出:“社會主義積極性不可損害,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冷靜地算一算,確實不能提。工業建設可以加快,但不能說工業化提早完成。”9月16日,他在黨的八大上結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進一步強調,“應該按照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本要求和國家物力、財力、人力的可能條件,實事求是地規定各項指標”。

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周恩來對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步驟逐漸清晰起來。1963年8月23日,他在中共中央《關於工業發展問題》起草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必須瞻前顧后,有一個遠期的奮斗目標。“是否可以提,用二十三年的時間或者是在二十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先進的社會主義強國?”9月6日,他進一步指出:三年過渡之后,我們打算搞一個十五年的設想,“就是基本上建立一個初步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或工業體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在二十世紀內,建成一個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64年12月21日,他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將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兩步走的設想緊密聯系在一起加以強調。改革開放后,我們黨不斷豐富現代化的內涵,並對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完善。黨的十二大確定了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周恩來生前念茲在茲的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在黨和人民不屈不撓的努力中一步步成為現實。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2月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