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

作者:朱舒坤    發布時間:2024-02-18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朱德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黨、國家、軍隊重要崗位上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決策,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各項建設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朱德明確提出:“要看到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我們要找出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建設的中心是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對發展生產給予了更多思考。1950年3月,他在全國勞動局長會議及郵政電信代表會議上指出,“我們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發展生產”。朱德強調:“建設的中心是經濟建設,其他一切工作都應當為這個中心任務服務。”

朱德思考生產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出發點始終緊密聯系人民。他強調:“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改善人民的生活,增進人民的福利。”“如果不靠發展經濟建設來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於取消了社會主義”。

朱德多次提出要適當改革經濟管理體制。1955年12月,朱德在談話中指出:“現在中央一切都包了,整個社會不能發展,不能發揮下面的積極性。”1957年1月5日,朱德在談話中指出,“地方工業如果不下放,以后地方上什麼事情都找中央解決。隻有下放,中央才不會當‘怨戶’”,“地方財政一定要劃分出來,否則,地方上年年當‘長工’,沒有積極性”。朱德還致電黨中央和毛澤東,匯報考察廣西情況,他在報告中指出:“條條各行其道,塊塊無權干涉,因此,必須給地方以應有的權力。”1957年4月,朱德再次給黨中央和毛澤東寫報告,匯報到湖北、廣西、廣東、雲南、四川、陝西等省、自治區考察的情況時指出,“體制問題的中心問題是財政問題,應下決心把財權下放”,“財權下放之后,地方上就有膽量來辦更多的事”。朱德認為,為了更好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財政、計劃、工業、貿易等方面的權力都應該逐步下放,使地方有機動之權。

如何改革過於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朱德提出了三點主張:一是逐級建立財政體制。要逐步建立中央、省、縣、鄉四級財政,各自都有獨立性。“財權不僅要下放到省市,而且還應當考慮下放到縣,逐步把三級財政(中央、省市和縣)建立起來,將來再視條件逐步下放到鄉,以建立四級財政。”二是適當提高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把大部分的地方工業交由地方管理,規定上交適當利潤,既可以擴大再生產,又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三是發展商品流通,開放自由市場。朱德深入思考了計劃和市場兩者的關系,“自由市場是農民的需要,開放自由市場利多弊少。既然開放,就必然有兩個市場,兩種價格”,“應在統一領導下把市場搞得活一些,以便促進生產和流通。改變過去那種不統則亂、一統就死的狀況,不宜各地強求一律”。

朱德提出的關於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思考和探索,雖然沒有得到全部實現,但這些思考極富勇氣,很有創見,體現了朱德思想認識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利用國際上的有利條件和形勢”

新中國成立前,朱德就認為我們不僅“要同蘇聯及一切(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還要同日本、美國做生意”,要把我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內外交流’”。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主張要獨立自主地“利用國際上的有利條件和形勢,來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他認為,“隻強調自己制造,不要進口,這不是先進思想,而是保守思想,應當克服”。

朱德還深入思考了發展對外貿易的具體措施。他提出,“在發展國際貿易上,我們的胃口應該大一些”,要“以進養出”“以出帶進”,“爭取多出口,多進口,逐步地做到大出大進”。關於改革外貿體制,朱德指出,“要給地方一定的機動性,鼓勵他們多生產、多出口”。

朱德還較早地提出發展國際旅游事業。1957年8月14日,朱德對李先念說:“要把所有的招待所、療養地和風景區的房子都收歸公家所有,充分地利用起來,成立國際旅行社,發展旅游事業,外國人也可以來旅游,這是一筆很大的收入。”8月30日,他在和城市服務部部長楊易辰談話時說:“旅店事業要搞好,把旅店、招待所辦成國際旅行社,接待外國人,可以賺外國人的錢。”

“要讓農民富裕起來”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朱德尤其重視農民的致富問題。他指出:“要讓農民富裕起來,隻有農民富裕了,整個國民經濟才能活躍起來。”當時有些人擔心農民富裕后會成為富農,會發展資本主義,會出現階級分化。朱德坦率地反駁:“這種顧慮是多余的。因為生產資料掌握在集體和國家手中。群眾的生活應該是越富越好。”

朱德強調的讓農民富裕起來,“不是少數人富,而是集體富,家家富,人人富,共同富裕”。對於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他提出了三點思考:一是提高農產品價格,降低工業品價格。二是允許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同時存在。他認為隻要農民不從事違法經營,他們的個體生產是允許的。他還建議,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也要重視多種經濟作物的經營。三是實行按勞分配,讓農民有生產自主權。

朱德關於讓農民富裕起來、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改革正是從農村起步的。

“要掌握最新技術成就”

朱德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指出,“要把這樣的國家建設好,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們的科學知識遠遠不夠”。1949年6月,朱德在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科學會議籌備會成立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科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1955年底至1956年4月,朱德率團出訪歐洲,他強烈地感受到“現在我們需要的就是技術。要盡快學習最新技術”,“要掌握最新技術成就,才能使我國的經濟迅速地趕上世界的先進水平”。回國后,他就所見所聞所感給黨中央和毛澤東作了詳細的報告,並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重要意見:“需要考慮怎樣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產方面……現在世界正處在工業技術革新中,必須運用世界最新科技成就,提高技術,對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

朱德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強調必須積極培養人才。1950年,他在全國機械工業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技術人員這樣少,這樣缺乏,假若再使用不當,不能讓他們很好地工作,貢獻力量給國家,則對我們的工業建設將是一個不可補償的損失。”1951年,他在全國紡織工業代表會議上又強調:“決心為人民服務,有技術知識和業務知識的知識分子,是國家重要的財富。”

朱德有過兩次重要講話,可以看作是他對“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探索的總結。一次是1965年底他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過去我們是學蘇聯的經驗,現在我們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另一次是1966年初他提出的:“革命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跟不上也不行。社會主義是什麼樣子,人們都沒看見,不把社會主義搞出個樣子,大家還是不明確。生產搞好了,人也擺平了,生活也改善了,弄虛作假沒有了,大家對社會主義就有信心了。”朱德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一部分,也是黨和人民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朱德研究處副處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