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鑿渠成就“人間奇跡”

作者:談思嘉    發布時間:2024-02-19   
分享到 :

紅旗渠,一條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人工水渠,在20世紀70年代曾與南京長江大橋一起被周恩來自豪地譽為“新中國的兩大奇跡”。半個多世紀以來,這條“生命渠”不僅見証了林州人民戰天斗地、開山引水的英雄壯舉,更成為華夏兒女昂揚奮進、續寫傳奇的精神豐碑。

讓太行山低頭的“人工天河”

河南林縣地處太行山東麓,自古以來飽受旱災肆虐、水源枯竭的困擾,當地百姓生活苦難重重。20世紀60年代,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深感改造之迫切,決意劈山破壁,為民取水。他說:“我們都是共產黨員、黨的干部,黨性原則不允許我們眼睜睜看著地裡旱著長不出庄稼、十幾萬父老鄉親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於衷。”於是,經過前期的充分調研,縣委發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決定跨省調水,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改善林縣的生活環境和用水問題。

巍峰峻嶺難消豪氣,險崖峭壁不減壯志,10萬林縣老百姓團結一心、自強不息,不畏難、不畏險,經歷了無數個日日夜夜、寒來暑往的辛勞開拓,最終靠自己的雙手與毅力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數萬血肉之軀勝似鋼筋鐵骨,以愚公移山之魄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挑戰,遇石鑿石,遇山破山,硬生生在懸崖絕壁上留下一條“人工天河”,徹底將“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的無奈與痛苦變成歷史。

奔流不息的奮斗之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靠著過人的毅力、昂揚的斗志、緊密的組織與無私的奉獻,林縣人民苦戰十載修成全長1500公裡的紅旗渠。他們的堅韌品質與奮斗氣概凝結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是中華兒女百折不撓、獨立自強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具體實踐。

紅旗渠工程啟動后,由於時值困難時期,工地黨委提出了勤儉建渠、艱苦創業的方針——“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在艱苦的環境下,廣大林縣人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珍惜利用周圍一切資源,自制工具、自造炸藥、自尋水源,在最艱難的時候,不伸手、不空等,沒向國家要過一石一米,全部就地取材。據統計,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紅旗渠工程建設總投資中,國家投資僅佔14.94%,縣、社、隊自籌資金佔85.06%。

修渠過程中,對林縣人民來說,野菜水草是家常便飯,山洞石崖更是常規住處。但即便環境多麼惡劣,條件何等艱苦,從黨員干部到百姓群眾,沒有人為了個人利益斤斤計較、害怕退縮,全都以修渠為己任,擁有高度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全然不考慮個人得失與自身益弊,人人都做好了與自然鏖戰的准備,涌現了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共產黨員任羊成,在紅旗渠工程中擔任除險隊長,腰系繩索,凌空飛蕩,冒著生命危險除去一塊塊險石。有一次不幸被落石砸在嘴上,擊碎了三顆門牙,他忍痛吐掉碎牙,依然堅持戰斗。在總干渠工地上,24歲的女共產黨員李改雲,在碎石滾落的危險時刻推開另一位女民工,自己卻不幸被塌方埋住導致右腿粉碎性骨折終身殘疾……這些鮮活的人物事跡是紅旗渠精神的生動注腳,無不讓人動容。

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新時代的豐碑上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穿行於太行山腰的“幸福渠”依然在崇山峻嶺中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生命之源,為林縣的千家萬戶帶來了充足物產與綠色生機,更是一條當之無愧永遠閃耀的精神長河,引導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畏苦難、勇敢追夢。

張買江是紅旗渠最小的建設者之一。13歲父親在修渠中犧牲,他便毅然決然學習父親站上修渠最前線。作為年輕的親歷者,無論在修渠時還是在退休后都始終保持著先進本色,弘揚傳播紅旗渠精神,向各地游客講述紅旗渠的故事。其子張學義更是不負使命,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守護著祖輩以心血淚汗鑄就的紅旗渠。他說:“我父親一直囑托我,他修好渠了,我必須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用好水,為老百姓辦實事。”紅旗渠見証了三代人的赤誠與奮斗,流淌著堅定不移的理想與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無形的紅旗渠精神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人們心中蜿蜒奔騰,在時代長河中永綻光芒。

2022年10月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新時代青年正處在奮勇爭先、磨煉提升的大好年華,我們要傳承父輩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與奮斗底色,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真正做到勇於超越、敢於爭先,不斷在新時代的豐碑上書寫青年之熱血篇章。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4年1月24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