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一曲偉人的青春之歌

——人性化、生活化、細節化詮釋青年毛澤東

作者:趙 峰    發布時間:2024-02-27   
分享到 :

“一張遺憾”

仲夏夜,小院清幽,琴瑟和鳴。青年毛澤東一家,聞著稻香,伴著蛙鳴,望著放飛的孔明燈許願,這是多麼溫馨幸福的一家。

楊開慧的願望是和丈夫永遠也不分開。說這話的時候,她的淚水晶瑩剔透,止不住地默默流淌。當妻子落淚的時候,青年毛澤東需要克制,盡管他對妻子和孩子,充滿了無盡的眷戀。地上,丈夫為妻子撫去臉頰上的淚水﹔天上,帶著一家人願望的孔明燈飛遠,像是一輪在夜空裡提前出現的中秋滿月。這是電視劇《問蒼茫》最后一集的收尾橋段,在劇中飾演青年毛澤東的演員王仁君,此刻正熱淚盈眶地看著。這時他不再克制,任憑不舍的情緒釋放著。

“這場戲看似節奏舒緩,實則讓人肝腸寸斷﹔有時候,越想克制,越令人不能自已。”王仁君說這場戲裡的隱喻很多。根據史料,一張楊開慧和兩個孩子的合影被保存下來,那張本應是全家福的照片,卻唯獨不見毛澤東的身影。“當全家人看著孔明燈緩緩升起時,那一幀畫面似乎定格了,那其實就是一張全家福。” 王仁君說。

《問蒼茫》用劇作的方式,為青年毛澤東一家,乃至為所有中華兒女,彌補了“一張遺憾”。

永別的背影

仲夏夜不久,青年毛澤東前往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字幕顯示:1927年8月,毛澤東與楊開慧分別,未曾想到,這次分別成為永遠。

接下來,在青年毛澤東漸行漸遠的背影中,響起了用小提琴緩奏的陝北民歌《東方紅》。“此情此景,沒有人不會為此動容,那段緩慢的琴聲,寄托著毛澤東與楊開慧和孩子們,彼此之間的深切不舍,也深深地寄托著我們對一代偉人的哀思。” 王仁君說。

這場戲中的毛澤東背影,讓王仁君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也是一個父親,他和所有父親一樣,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了救黎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為了四萬萬同胞的福祉,為了新中國,青年毛澤東為大家舍小家。“背影中,也藏著一個隱喻——早年安源礦工送給他的那把油傘,它象征著革命的使命和責任。”

當初送傘的時候,安源礦工對毛澤東說:你走的路,遠。

的確,遠到與愛人不能死生契闊。

封神的畫卷

在毛澤東與妻兒分別之前,他已經與黨內兩位領路人有過分別:與陳獨秀是“心別”,與李大釗是“身別心系”。

在中共五大會議上,作為中共中央候補代表和中央農委書記,毛澤東堅決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應該成為我黨日后工作的重點”,卻被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強烈反對。

兩相爭執而相持不下之時,北京傳來電報:守常先生犧牲了。這時一組閃回的、充滿詩意的鏡頭,被彈幕大軍一致評論為“封神的畫卷”。畫卷中,一輛上下顛簸左右搖晃的馬車,疾馳在漫天的風雪中,李大釗駕車,毛澤東與陳獨秀緊坐后方。

三人正慷慨激昂地朗誦著李大釗的萬言文章《青春》。豪情激蕩處,毛澤東一躍而起,他站在馬車上,揮舞著左臂,揮斥著方遒。末了,馬車遁去,天、地、雪一色中,隻剩毛澤東一襲青衫的背影。他緩緩地回首,似乎在尋找著什麼,也像在紀念著什麼,更像在告別著什麼。

升華的意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劇本中,毛澤東與陳、李二位師長,原本是一直坐在馬車上,毛澤東一躍而起站在馬車上的寫照,並不在計劃拍攝之列。

它甚至也不在王仁君的計劃之列。沒有准備,更不是設計,那是王仁君進入角色后的狀態所決定的,屬於下意識行為。在那一刻,胸中的縱橫豪情驅使著他要站起來,沒有所謂“想”的過程,猶如青年毛澤東看見橘子洲就要立即跳下去暢游一樣,是一種發乎性情的本能動作。

然而這一有感而發的動作,其實面臨著很大的風險。馬車由簡陋的木頭做成,套在疾馳的黑馬后面,人站在馬車之上隨時有可能摔下來。一旦摔下來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拍攝現場的工作人員都為王仁君捏了一把汗,可他自己卻渾然不覺。

但這個動作所釋放的能量,使整幅“畫卷”的意境發生了微妙且重要的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三人始終都是坐在馬車上,在意境上就要差去一截。該橋段其實是一場隱喻,預示著自此后,青年毛澤東將承擔著“確保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和方針走在正確道路上”的歷史使命,也表達了毛澤東思想的愈發先進,和革命斗爭經驗的日趨成熟。

而通過人性化、生活化、細節化的角度來詮釋人物,也是《問蒼茫》的重要特征。比如,毛澤東從安源煤礦回來,在家中和李立三等人商討工人罷工事宜時,他用未去殼的花生標記行動地點。當楊開慧媽媽為眾人端上午飯時,商討被臨時打斷,這時毛澤東隨手把尚未放下的花生,帶殼扔進嘴裡咀嚼。這樣下意識的小動作,凸顯著青年毛澤東的性格顆粒,“他是個詩人,性格中有著洒脫和不拘的一面。”

從心裡長出來的台詞

通過對大量文獻史料和毛澤東詩詞以及影像資料的研讀觀看,王仁君發現毛澤東說話的聲調呈現出“越往后越向上走”的特點,並且在一些情形下極顯勁道,極具震撼力。

比如,在為龐、黃兩位犧牲同志舉辦的追悼會上,那一長段悼詞被青年毛澤東說得振聾發聵,就連身上的長衫,都被震動得瑟瑟作響。在毛澤東向李達“三問”的戲份中,王仁君所要詮釋的台詞體量是驚人的,客觀地說,很多人恐怕照著讀也不免覺得蹩腳磕絆,更何況還需要在電光火石的節奏下。在與李達深談后,毛澤東面對湘江,瀟洒吟誦《沁園春•長沙》,堪稱教科書級演繹,王仁君一氣呵成的台詞與其炯炯目光自然、生動地合成一體,讓人有“心中有丘壑,詞間顯山河”之感。很多網友評論:“這台詞絕對不是背下來的,而是從演員的心裡長出來的。”

“《問蒼茫》播出后,有些媒體從職場、創業的角度來解讀,也很有意思。青年毛澤東擅於傾聽,有強烈的人人平等意識﹔他願意到疾苦的地方做深入調查后,再針對具體的問題給予解決辦法﹔他高瞻遠矚、執行力強﹔他舉重若輕,是時間管理大師﹔他能把散兵游勇整合成紅軍隊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王仁君說自己飾演過很多經典人物,每一個人物他都熱愛,但唯獨對青年毛澤東,他不只是熱愛,更是欽佩、敬仰和愛戴。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4年2月7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