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將軍長征途中保存下來的兩枚銀元

作者:陳欣    發布時間:2024-03-11   
分享到 :

李湘長征途中保存下來的兩枚銀元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黨的旗幟下前進——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中,展出過兩枚特別的銀元。正面中央為海洋女神側身而立,右手握三叉戟,左手持“米”字盾,背景為一艘行駛在大海中的三桅帆船,上方有英文“ONE DOLLAR”,下方為年份“1912”﹔背面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這兩枚英國貿易銀元(也稱“站洋”)的主人是后來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軍長的李湘,它們封存著的,是血戰湘江的悲壯歷史。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重兵,向中央蘇區和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屢戰失利。其他地區的反“圍剿”也相繼失利。1934年9月上旬,中央紅軍已無原地扭轉戰局的可能。10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等8.6萬余人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

按照原定計劃,中央紅軍准備轉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紅2、紅6軍團會合。國民黨當局在紅軍西進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鎖線,紅軍先后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就在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時候,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戰略企圖,任命何鍵為“追剿”總司令,各路敵軍向湘南地區開進,准備實施其所謂的“湘江會戰”計劃。蔣介石共投入兵力約16個師77個團近30萬人,在湘江以東地域部署了一個大包圍圈,並打算自東向西收縮,企圖在湘江東岸逼紅軍決戰,依仗其數量和裝備上的優勢,將中央紅軍殲滅。

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數量雖多,但尚在調動之中,而且內部派系不一,矛盾重重﹔湘南地區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較深,群眾基礎較好,又是國民黨軍的無堡壘地區,便於紅軍機動作戰。據此,毛澤東建議,紅軍集中力量在湘南尋殲“追剿”軍一路或一部,打亂國民黨軍的“追剿”計劃,以扭轉戰局。但博古、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建議,命令部隊繼續西進,准備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師。

11月25日,中革軍委正式決定從廣西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號召紅軍在即將進行的最復雜的戰役中,要最堅決果斷地粉碎前進道路上的一切抵抗。27日,紅軍先頭部隊順利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但由於山路狹窄、輜重過多,后續部隊行動緩慢,未能及時趕到渡口。從28日開始,紅3軍團第5師在新圩附近阻擊桂軍的進攻。29日,尾追而來的國民黨“追剿”軍由全州向腳山鋪發起進攻,紅3軍團第4師在界首南光華鋪打響阻擊戰。30日,紅1軍團第2師也在腳山鋪開始了對湘軍3個師的阻擊戰。

12月1日,戰斗主要在腳山鋪進行,紅3軍團第6師在新圩、第4師在光華鋪和桂軍激烈戰斗,為掩護后續部隊相繼渡過湘江爭得了時間。在進行新圩、腳山鋪、光華鋪阻擊戰的同時,擔任紅軍總后衛的紅5軍團在永安關、水車一帶阻擊“追剿”軍的追擊,掩護軍委縱隊、直屬機關及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至12月1日中午,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進入西延地區。湘、桂軍會師於湘江邊,至此,湘江被全部封鎖。紅5軍團第34師被阻於湘江東岸,轉戰於灌陽、道縣一帶,雖經英勇戰斗,予敵重大殺傷,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師長陳樹湘身負重傷,不幸被俘,乘敵不備,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了腸子,壯烈犧牲。

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是長征以來最緊張最激烈的一次戰斗,廣大紅軍指戰員雖英勇奮戰,但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央紅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紅軍沒有能力攜帶眾多的傷員,隻能將他們就地遣散。時年19歲的李湘在湘江戰役中也身負重傷,不能繼續行軍作戰,團裡發給李湘10塊銀元,告訴他在當地養好傷后可以自行返鄉。李湘,原名李秀裡,1915年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1930年8月參加紅軍。1931年春,李秀裡隨部隊進入湖南,朱德認為“秀裡”的名字太俗氣,便指地為名,為他改名李湘。

當時,李湘被安置在一位百姓家中,他隻休養了3天,敷上藥、包扎好傷口后,就用5枚銀元雇用了一副擔架,雇人抬著他趕路。經過多方打聽問路,終於弄明白紅軍的去向,他急忙去追趕消失在遠方的部隊。歷盡千辛萬苦,十幾天的“急行軍”后,他終於在貴州境內趕上了第1師,回到了老部隊。經過一個月的顛簸休養,傷勢好轉后,他便砍了根樹干作拐杖,跟著部隊繼續長征、繼續作戰。最后剩下的兩枚銀元被李湘珍藏起來,與李湘一同走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兩枚銀元,體現了李湘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也是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的珍貴物証。而李湘更是千千萬萬鐵心跟黨走、堅決不離隊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紅軍長征的勝利,保留了紅軍的骨干,鍛煉和造就了大批人才,集中了各路紅軍的經驗和特長,使紅軍成為一支更加堅強的部隊。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輯研究室)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3月11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