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

作者:李 毅    發布時間:2024-03-13   
分享到 :

●“第二個結合”既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走來,也是從中國的歷史深處走來,不僅堅守了中華民族的“根脈”,也賡續了馬克思主義的“魂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源頭活水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要知其所來,增強堅定文化自信的定力﹔識其所在,增強鞏固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明其將往,堅持走自己的路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三者之間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內含逐層遞進和逐步躍升的邏輯關系,共同指向在實踐創造中開展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推動文化進步

文化立心鑄魂,思想定向領航。新時代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復雜局面,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與時代同行中應運而生並豐富發展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標等根本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

“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第二個結合”的地位和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猶如一條紅線貫穿於習近平文化思想,其“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強調的既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証統一,也闡明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邏輯。

“第二個結合”既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走來,也是從中國的歷史深處走來,它以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為前提,以互相成就為指向,不僅堅守了中華民族的“根脈”,也賡續了馬克思主義的“魂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源頭活水。“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改變中國的“第二個結合”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第二個結合”,不是簡單地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扭在一起、各行其“脈”,而是兩“脈”貫通,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第二個結合”既是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扎根中華文化沃土、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總結,也是我們不斷汲取思想精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不僅使我們黨能夠更加全面系統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具體把握文化發展規律,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樣的意義,正在於通過“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中國內涵、中國特色,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場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是接地氣、有溫度、得民心的科學理論。作為這一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飽含人民情懷,始終把服務人民、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彰顯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

堅持文化服務人民。“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強調“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需要物的全面豐富,也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

堅持走進人民心中。“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這就要求廣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不僅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堅持匯聚民心民力。“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不僅需要豐裕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先進思想文化的精神指引。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質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文化自信進行論述,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立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堅定文化自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也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

“知其所來”,增強堅定文化自信的定力。這體現了歷史自信與文明自信的統一,揭示了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中華民族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內在機理和精神動因。中華大地錦繡河山,滋養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並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識其所在”,增強鞏固文化主體性的自覺。這體現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的統一,詮釋了文化自信的生成條件、深層機理和發展走向。要深刻認識到“中國走上這條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裡,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堅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鞏固好文化主體性,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明其將往”,堅持走自己的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堅定文化自信,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力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堅持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將中華文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首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必須肩負起的新的文化使命,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三者之間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內含逐層遞進和逐步躍升的邏輯關系,共同指向在實踐創造中開展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推動文化進步。

中國共產黨人秉承人類發展之大道,承繼中華民族精神之偉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擔負著歷史和時代重任。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曾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今天,我們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潮中,也必將迎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刻回答“中國之問”的同時,也深刻回答了“世界之問”。這一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出了人類文明的新路徑。這一思想創造性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注重吸收和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全球視野、世界眼光來審視人類文明發展問題、世界現代化建設問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世界貢獻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西方中心論”,開創了發展中國家文明發展的光明前景﹔超越了“文明沖突論”,貢獻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智慧﹔超越了“國強必霸論”,高舉起全球合作共贏的鮮明旗幟﹔超越了“歷史終結論”,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於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持團結奮斗,努力創造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努力創造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創造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人的全面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創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創造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世界貢獻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與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來源:《解放軍報》2024年3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