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特征及構建路徑
﹝摘 要﹞
新型舉國體制在保留原有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思想內核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時代背景,瞄准新的關鍵領域,以新的主體結構和新的技術支撐整合創新資源及要素,成為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組織實施方式和工作協同機制。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具有新的重要特征,主要是:在體制環境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從行政配置資源為主轉變為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在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上,從注重目標實現轉變為注重目標實現與注重效益並重﹔在組織運行和實施模式上,從政府內部協同轉變為眾多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在要素集成和創新生態上,從結構性集成轉變為系統性耦合。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效舉措,是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任務。要在堅持好、完善好傳統舉國體制優勢的基礎上,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謀劃和整體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構建協同高效、運行有序的新型舉國體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要注重做好科學統籌、服務支撐、主體強化、任務牽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打造體系化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形成支持協同創新的制度體系。
﹝關鍵詞﹞
新型舉國體制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強國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協同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以下簡稱新型舉國體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態勢,著眼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型舉國體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和創新自信。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加快構建協同高效、運行有序的新型舉國體制,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為堅實的科技支撐。
一、新型舉國體制新在哪裡
舉國體制,顧名思義,就是動員和組織國家力量,集中全社會人力、物力、財力和各種資源、要素,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而採取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從世界范圍看,發達國家為了維護其發展利益和領先地位,在涉及國防安全、戰略高技術等特定領域,通常採用舉國體制推動實施一系列重大項目,比如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歐洲的“尤裡卡”計劃等。總的來說,西方國家的舉國體制是在特定領域運用國家力量實現國家意志的一種特殊制度安排。世界主要創新大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都採取過集全國資源、舉全國之力的做法。
我國的舉國體制深刻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想和原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在這方面我們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留下的爛攤子和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民主主義建設中,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局面下,黨和國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全國有限的資源,開展了以156項重點工程為核心的數百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石油大會戰”等重大經濟建設項目,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典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面對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潮流,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毅然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領導人民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黨和國家先后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和經濟建設項目,取得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高速鐵路等一批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北斗導航、大飛機制造等取得顯著成就,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踐証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極大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
我國過去實施的舉國體制是與計劃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一般稱其為傳統舉國體制。在看到傳統舉國體制的優勢和取得的成效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其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靈活性、靈敏性不夠﹔完全依賴政府組織實施,管理層級多,行政管理式的辦法無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資源過度集中,導致一些創新主體享受到過多的政策和資金傾斜,而另一些新興科技領域的創新主體在創新創業時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支持,甚至有的創新性很強的小型科技企業很難獲批貸款﹔項目審批周期長,成果轉化慢﹔忽視市場作用,一些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即便取得了創新成果也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終被束之高閣﹔在一些領域,重復設置科研機構,而在另一些領域,科研力量又比較分散,平時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同,資源難以有效整合﹔激勵機制不健全,優勢得不到發揮,影響到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了統籌力量而不計成本,有時效率不高,甚至出現資源錯配、內耗,等等。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單純基於計劃經濟的傳統舉國體制難以適應國家治理的新需要,更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新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的推進,科技治理現代化對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在建立新型舉國體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時機和條件也已具備,並在實踐中發揮出巨大作用。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2021年2月22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時強調,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新型舉國體制在保留原有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思想內核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時代背景,瞄准新的關鍵領域,以新的主體結構和新的技術支撐整合創新資源及要素,成為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組織實施方式和工作協同機制。新型舉國體制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社會資源,共同攻克科技難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是新發展階段科技治理的重要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與傳統舉國體制一脈相承,在很多根本的方面具有一致性。比如,堅持黨的領導,通過黨和國家的強大組織動員力來統籌實施﹔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等等。新型舉國體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舉國體制的優點,而且還依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環境,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方面進行了與時俱進的創新創造。同計劃經濟環境下的傳統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具有如下幾個新特征,換言之,新就新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體制環境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從行政配置資源為主轉變為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傳統舉國體制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組織協調,項目實施整個過程都由政府大包大攬,政府憑借強大的行政力量,動員和調配一切資源向戰略目標集聚。新型舉國體制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是建立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基礎上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新型舉國體制改變了以往政府主導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更加注重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新型舉國體制不僅需要有效市場,也需要有為政府﹔既注重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也注重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可以說,新型舉國體制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這是新型舉國體制中最重要的“新型”表現。新型舉國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安排,具有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優化的優勢。
第二,在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上,從注重目標實現轉變為注重目標實現與注重效益並重。傳統舉國體制目標相對單一,注重科技成果和工程的產出,較少考慮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甚至出現投入大而產出少的現象。傳統舉國體制往往注重精神激勵,相對忽視物質利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激勵,難以充分有效地激發創新主體的潛能。而新型舉國體制既注重實現目標,也考慮投入產出效益,既注重項目的技術前景,也注重其實際應用價值,既注重技術鏈,也注重價值鏈,同時兼顧各方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能夠在技術、研發、市場、產業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新型舉國體制注重遵循客觀規律,更加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把滿足人民高質量需求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第三,在組織運行和實施模式上,從政府內部協同轉變為眾多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傳統舉國體制的運行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創新方式、創新成果使用等均嚴格遵守“嵌入”指令,創新行為、功能與結構基本上是靠貫徹落實指令體現出來的。傳統舉國體制中也注重協同,但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各部門、機構之間的內部協同。其他更多的創新主體聽命於政府部門,按行政命令辦事。新型舉國體制是由國家主導、眾多創新主體參與的協同機制,更加注重所有創新主體之間的統籌聯動,因而能夠形成強大合力。新型舉國體制更加注重“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深度融合,強調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用戶和金融機構根據自身功能定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創新活動,共同構建良性互動、完備高效的協同創新格局。
第四,在要素集成和創新生態上,從結構性集成轉變為系統性耦合。傳統舉國體制比較注重結構性集成,強調創新要素集約化、規模化,突出創新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整體合力。新型舉國體制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集聚創新要素,更加注重創新要素的系統性耦合,強調創新要素體系化共享、協同化開發、高效化利用,突出創新要素同頻共振、集群發力,形成結構更優、功能更強、效率更高的整體合力。從創新生態看,新型舉國體制將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有機結合起來,將創新生態由以創新鏈為主拓展到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新型舉國體制,除了要優化創新要素的結構外,還要推動實現創新生態的鏈條重構、功能提升,從而增強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二、為什麼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
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之一。習近平指出:“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無論是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還是推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尖端科技項目,無論是建設國家重大工程,還是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無論是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關鍵難題,還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都一再彰顯我國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正是因為我們堅持運用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重要法寶,才能有力穩經濟、促發展,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正是因為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才能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歷程,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在推進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習近平高度重視如何運用和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問題。他把集中力量辦大事上升到“重要法寶”的高度,反復強調這個法寶不能丟。立足我國科技創新事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緊密結合我國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習近平深入思考了如何構建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所作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為攀登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支撐。”這就深刻揭示了新型舉國體制的一大背景——市場經濟,精辟概括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兩大原則——集中力量、協同攻關,高屋建瓴地闡明了新型舉國體制的三大目標——攀登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這是新型舉國體制的權威、規范表述。其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理解和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的兩個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點明了新型舉國體制誕生和發揮作用的時代大背景、體制大環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點明了構建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載體、抓手。
新型舉國體制的核心要義,是堅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的要求,並作出戰略部署。從提出“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到要求“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探索過程,表明我們黨對新型舉國體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什麼要提出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如何理解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大意義?我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各學科、各領域交叉融合變得更加緊密並日益走向深入,學科協同越來越成為科學研究的有效范式。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競相謀劃科技創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超前布局科技和產業前沿,力圖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受到阻礙,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面臨著更多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在關鍵戰略領域整合資源、協同攻關,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而在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敏銳把握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迫切要求,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有助於我們在優勢領域鍛長板、挖潛力、增優勢,在弱勢領域補短板、固根基、強弱項,推動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闊,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建設科技強國、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增量。
第二,這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效舉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目的在於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改革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深化“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有機結合,強化創新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高效協同等,既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難點所在,同時也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工作內容。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更加注重頂層設計、系統布局、全局推進、跨界集成,按照市場需求有效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強大的科技創新合力。
新型舉國體制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體制支撐、力量凝聚、目標引領、創新示范等作用。近代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是依靠舉國體制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推動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美國、日本、德國等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以及跨學科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開展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佔據了國際科技舞台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有助於優化國家創新體系整體布局,引領帶動國家創新體系中各創新主體、創新單元競相開展創新創造,最終提升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第三,這是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任務。隨著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如果不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就無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及長遠需求,就無法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就無法筑牢國家安全屏障。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緊盯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技術,增強科技攻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既有利於我國在戰略必爭領域打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更有利於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頻頻對我實施筑牆、脫鉤、斷供戰術,編織科技鐵幕,開展“長臂管轄”,加碼技術封鎖,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我科技企業和經濟實體極限施壓,想方設法打壓我國科技創新。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有利於高效配置創新資源,加大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攻關力度,粉碎美國等西方國家妄圖阻礙我國科技創新的圖謀。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始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謀劃和部署好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各項任務,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三、怎樣構建新型舉國體制
新型舉國體制是我國科技治理體系中帶有根本性、決定性、全局性的頂層設計。新型舉國體制以維護國家發展和安全為前提,以“四個面向”為導向,以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為基本方針,以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實現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系統觀念、全局眼光和辯証思維加以謀劃,切忌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切忌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在堅持好、完善好傳統舉國體制優勢的基礎上,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謀劃和整體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構建協同高效、運行有序的新型舉國體制。從構建路徑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要注重做好科學統籌、服務支撐、主體強化、任務牽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科學統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証。”構建新型舉國體制,首要的一條,就是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同時又面臨著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環境,能不能建成科技強國、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科技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取決於黨的科技治理能力強不強。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堅持黨的領導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貫徹落實,是我國科技治理體系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科技治理體系的最根本區別。我國新型舉國體制的最大優勢也體現在這裡,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取得的一切成效都根源於黨的堅強領導。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必須一以貫之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確保科技創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從黨和國家最高層面組織調動、統籌協調科技創新資源,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決策效率與執行力,打造目標明確、統籌協調、組織有力的新型舉國體制。二是根據新的使命任務和戰略安排健全完善黨領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推進國家科技管理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切實解決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效能提升等問題。三是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構建共促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的工作大格局。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並不意味著事無巨細都要黨委去包辦,具體事務應該由具體部門、創新主體去實施,各方之間的事由黨委來牽頭協調。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重在把方向、謀全局、定政策、促改革、抓大事,就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性原則性重大問題進行前瞻研究、加強戰略部署、制定有效措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創新擺上議事日程,做好重大科技任務布局規劃,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發揮好宏觀指導、統籌協調、服務保障作用,充分凝聚創新力量、激發創造潛能。
(二)服務支撐: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這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這是政府履行創新職能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長期以來,我國在科技管理中一般是採取研發管理的模式。研發管理的目的是組織好科研活動,對象主要是科研單位,運用的手段多為行政手段,管理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研發環節。而創新服務的視野更為開闊,對象是產學研用、大中小微等各類創新主體,注意力不單聚焦研發環節,而是覆蓋從研發到應用轉化的創新全鏈條,採取的主要不是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服務方式。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是科技治理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對政府的科技創新管理職能與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更加注重宏觀引領和前瞻部署,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更加注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形成全鏈條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對於構建高效協同的新型舉國體制至關重要。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四抓”理念,對於厘清政府科技管理職能范圍、優化組織結構、理順部門職責分工、提升政府科技治理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抓戰略,就是要積極主動謀劃事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事關中國式現代化興衰成敗的戰略性問題,做好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頂層設計。抓改革,就是創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提出構建新型舉國體制重要領域、重要環節的改革舉措,最大限度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力、潛力、動力和活力。抓規劃,就是要把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納入國家規劃層面,研究制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和辦法,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等各種科技規劃。抓服務,就是要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注重為科技創新主體鬆綁減負和提供相關公共服務,著力補強創新服務短板、優化創新服務體系,以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提升新型舉國體制的效能。
(三)主體強化:打造體系化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創新主體。抓住、抓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就抓牢了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牛鼻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指以國家布局支持的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型領軍企業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主體,具有強使命導向、強能力驅動和強組織協同的特征。與普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研發機構相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以國家重大使命為牽引、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的科技國家隊、王牌軍,致力於解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其所承載的國家意志更加明確、戰略目標更加聚焦。各創新主體不是以分散的方式開展創新,而是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實施有組織創新、協同創新,著力形成各盡所長、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創新發展合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能出大成果、作大貢獻,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時刻能沖得上去,召之能戰、戰之則勝,充分展現力敵千鈞、一舉定乾坤的“剎手锏”威力。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提升新型舉國體制效能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富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二是要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高地。三是要推進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快建設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形成一批原始創新策源地,鍛造一批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四是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創新鏈條有機銜接、創新效率大幅提高,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五是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間的協同。各創新主體必須立足自身在創新鏈中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做到既各自發揮潛力又相互配合,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
(四)任務牽引: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新型舉國體制以重大科技任務為牽引,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全鏈條全要素一體化配置創新資源。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我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不能靠別人,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的一個最堪憂的差距、最大的短板,就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習近平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家把核心技術當‘定海神針’、‘不二法器’,怎麼可能提供給你呢?”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嚴峻的形勢表明,必須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明確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要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加快鍛造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殺手锏”技術,努力攻克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聚焦我國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科學合理遴選重大任務,加快構建定位清晰、梯次銜接、協同推進的重大科技任務體系,培育若干戰略性新興技術,催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驅動、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密切跟蹤世界科技發展態勢,瞄准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主動跟進、精心選擇關系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持續開展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要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瞄准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越是差距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按常規無法趕上的領域,越要提早謀劃,作為重點方向開展部署,以免隨著時間流逝差距越來越大。
(五)制度保障:形成支持協同創新的制度體系
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在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展開。要持續深化科研組織模式、管理方式、資源配置等重點領域改革,健全完善市場與政府同步發力的體制機制。習近平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必須充分尊重科學規律、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整合力量,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協調機制,形成動員有力、協同高效、用活市場、激勵有效、權責統一的運行機制。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有條件的領軍企業聯合上下游協同創新,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建立健全支持科技攻關成果應用和產業化的政策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體制機制,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要強化責任落實,健全主管部門向國家負責、牽頭單位向國家主管部門負責,逐級壓實責任、權責一致的體制機制。
要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為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提供高水平創新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統籌開發利用各方面人才資源。持續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堅持“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和“立新標”並舉,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能力。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挂帥’、‘賽馬’制度,實行目標導向的‘軍令狀’制度,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健全完善既體現國家戰略需求又符合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攻關組織管理、評價激勵等制度。
(注釋從略,完整版請參考本雜志紙質版)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