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的一次“游學”經歷

作者:常馨月    發布時間:2024-03-15   
分享到 :

青年時代,毛澤東就立下拯救民族於危難的遠大志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中國古代學者推崇的求知方式,青年毛澤東亦是如此,但是他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負,把改造社會作為目的。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期間,為了深入了解社會、增長見識、探尋改造社會的方法,毛澤東有過幾次“游學”經歷。其中,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學活動歷時最久、行程最遠、效果甚大。

1911年,毛澤東從湘潭縣前往省城求學。1913年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14年並入湖南第一師范)。當時,湖南第一師范注重人格和學識的培養,以人格教育、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理念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來求學。學校還提出:國民教育趨重實際,宜使學生明現今之大勢,察社會之情狀。毛澤東深受這些進步觀念的影響,他同蔡和森、何叔衡、羅學瓚等人結為朋友,縱論國事、探求真理。雖然勤學苦讀,但毛澤東認為讀書和看報畢竟都停留在“知”的層面上,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一個人隻有致力於現實,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對社會有更為透徹的認識,才能找出改造社會的正確道路和方法。他常對同學講,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就是實際的社會。毛澤東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寫道,“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對於游歷求學的作用,毛澤東認為,“游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勃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引發1917年暑假這次“游學”的直接動因則是一份報紙的報道。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對美國記者斯諾回憶說:“有一天我讀到一份《民報》,上面刊載兩個中國學生旅行全國的故事,他們一直走到西藏邊境的打箭爐。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們的榜樣,可是我沒有錢,所以我想應當先在湖南旅行一試。”7月中旬,毛澤東與一個名叫蕭瑜的學生同行,開啟了這次行程。他們僅帶著換洗的衣服、一把舊雨傘、筆記本、毛筆和墨盒等簡單用品就出發了。

歷時一個月,他們步行漫游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5個縣,行程900余裡。這次“游學”,未帶一文錢。一路接觸城鄉社會各階層的人,了解一些風土民情,獲得了許多新鮮知識。最后由於沅江漲水,部分民房和道路被淹,行程被迫中斷,8月16日,他們回到了長沙城。

山河游歷開闊了眼界胸襟。游歷的5個縣多位於湘中或湘東北地區,地貌多為山地、丘崗和平原地帶。如安化處於雪峰山的主干帶,境內群山起伏,谷嶺相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00多座﹔而益陽位於洞庭湖南岸,其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北半部是洞庭湖淤積平原,一派水鄉景色。長途跋涉中,一會兒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一會兒是美麗多姿的山巒,一會兒是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的鄉間美景。除了自然風光的秀美,5個縣的歷史也很悠久,長沙、益陽等皆於公元前221年秦滅楚之際,便設立郡縣。游覽祖國的山川美景,探訪歷史古跡,讓毛澤東陶冶了情操,也開闊了眼界胸襟。

接觸民眾深入了解了社會。一路上,毛澤東走訪了眾多學士名流、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地方官吏等社會各界人士,查閱各縣縣志了解了風土人情和社會狀況。在所有接觸的人群中,毛澤東尤其注重接近農民,每到一個地方都主動跟農民聊家常,還幫他們干農活。農民看到毛澤東說的都是農家話,講的都是農家事,又同情關心他們的疾苦,感覺非常親切,都願意和他交談,留他們吃飯住宿。毛澤東后來回憶說,“我們走遍了這五個縣,沒有花一個銅板。農民們給我們吃的,給我們地方睡覺﹔所到之處,都受到款待和歡迎”。在聊天交流中,農民們紛紛訴說自己長年辛苦勞作,卻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苦難經歷,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觸動。在同各階層人物打交道的過程中,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積累了應對社會事務的初步經驗和能力。

艱苦行程磨煉了意志品質。“游學”不帶分文,面臨各種困難,但毛澤東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以此磨煉自己的意志。他們每到一處,遇上學校、商店或住戶,就寫一副對聯送去,接受一點饋贈,但這些饋贈並沒有保障,所以經常忍飢挨餓。還要對抗惡劣的天氣,湖南的夏天非常炎熱,常伴有暴雨。一天,他們在寧鄉縣遭遇暴雨,隨身帶的傘散架了,兩人渾身濕透,連買把新傘的錢都沒有。如果行到中途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找不到農家或旅店投宿,就得露宿野外。去安化途中,由於天色已晚,找不到住宿的地方,隻好露宿河堤。此行,毛澤東還拜訪了好友何叔衡,何家熱情招待,並給予資助,毛澤東堅決拒絕。此后,為了確保“游學”的初衷,避免此類“資助”,便又減少了拜訪友人。

這次“游學”經歷加深了毛澤東對湖南省情、風土人情的了解,特別是對湖南農民實際生活的了解,也使他對改造社會探究“大本大源”形成一定的思考。回校后不久,8月23日,毛澤東便給北京的黎錦熙寫了封信,信中提到了暑假的經歷,談了自己對“天下國家之大計”的看法: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此后,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期間,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又開展了幾次“游學”。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不是傳統社會文人的游歷求學、結交師友,而是以改造社會為目的,帶有強烈的責任感,深入民間,了解社會。這也為他日后思想的成熟奠定了一定基礎。今天,回顧毛澤東的這段經歷依舊對我們有著重要啟示。當代青年要學習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學習他躬身力行、以人民為師的實踐精神,學習他在社會調研中不斷開闊胸襟、增長本領的方法,在新時代新征程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3月15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