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提升“文化體驗”要多聽青年聲音

原標題:吳為山:提升“文化體驗”要多聽青年聲音
作者:楊月    發布時間:2024-03-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

吳為山。本人供圖

https://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403/18/fecd1b15-ee5d-4565-e530-0be653f80d4d/transcode_044d4ad2-43e0-604b-d9b9-5100eece.mp4/av-g.m3u8 當一位藝術家走在調研的路上,他的關注點和體驗注定與眾不同。仰望高山,別人感慨“危乎高哉”,他卻拿出畫筆,雄奇俊秀皆攬入懷中、呈於紙上。草原上看到一群嬉鬧的孩子,他也會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們塑個小像,和孩子們一起放聲大笑,跟游客們開懷暢談……而走出高山和草原,他的調研筆記上則多了不同的思考:文化特色怎麼更好地融入旅行體驗中?讓孩子們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怎麼做才潤物無聲、成風化人?藝術怎麼“活用”,沉浸式地進入青年生活?

他是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專訪了吳為山。

吳為山的雕塑常讓人拍案叫絕。李白的瀟洒恣意、魯迅的沉郁冷峻、馮友蘭的哲學家風范……從他的雕塑作品裡,仿佛可以感受到人物的靈魂。藝術家的寫意,前提是吃透人物性格,再去塑造人物。而這種沉下心創作的扎實狀態,他也帶到了調研中。

今年是吳為山連續第17年參加全國兩會。吳為山提交過的提案中,關於教育、美育、文旅的提案超過一半。談到今年的調研思考,他說:“讓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強化文旅產品的精神內核,跟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新技術、新玩法進行嫁接,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有文化含量、民族情結的深度旅游產品。文化為旅游‘鑄魂’,游客將文化遠播。”

千裡迢迢,隻為奔赴一場北國的漫天風雪,感懷“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慕名而來,隻為追思一曲南國的蘭亭絕唱,體會“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月喻天懷”﹔一路向西,隻為聆聽一段黃沙滾滾中流淌百年的駝鈴聲……在吳為山看來,旅行的定義多種多樣,名山大川之所以為人傾倒,不僅是因為它美麗的自然景觀,更是因其飽含人們對先賢足跡和文明成果的追慕與向往。

“今天旅游的概念,不僅是看山和水,更是與歷史的對話、對人文關懷的感悟。”吳為山談到,僅2023年他就前往全國20多個地方走訪、調研。“行走”不僅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豐厚滋養,也不斷加深著他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考。

“旅游不孤立,文化非懸空。在文旅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運用。”他提到,過去,文旅融合常有的“誤區”是“趕時髦”“仿西洋”,千篇一律的文旅小鎮、開出天價門票的古城名樓、與當地格格不入的西洋奇觀……造成的是文化的缺失、旅游評價和業績的下滑。“本質因素是景觀本身的精神內核無法凝聚和震撼旅游者的心靈,無法實現人內心對於文明不熄的渴望和對自身自由人格的塑造。”

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討論,哈爾濱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是什麼?吳為山和很多年輕朋友探討,發現“市民們的善意相待”和“青年友好體驗感”的雙重加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創造新的文化景觀,把大自然的美、歷史的美與現代人的生活之美進行更好的結合,把現代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融匯到旅游景點的設計中。”吳為山說,從哈爾濱的經驗中可以發現,文旅產業跟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新技術、新玩法、審美情趣進行嫁接,不斷創新,才會更具吸引力。

他舉例說,海邊尋常的小漁屋可以改造成“蟳埔女”的換裝打卡地﹔麗江老房子可以變身原汁原味的休閑小院﹔平淡無奇的草地有了帳篷和夜燈的點綴,便成了年輕人的休閑露營地……“流水山庄,把建筑和自然融在一起。名人雅句,可以用雕塑、石刻來留下印記。”他說,“回望過去,我們對唐詩宋詞如數家珍,但展望未來,我們不能隻有李白、杜甫、徐霞客。要有我們這個時代的創造,要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

“當年輕人踏上旅途,一首歌、一幅畫、一個雕塑,都能引起更多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懷想、對歷史的追問。”吳為山對年輕人更多地參與旅游活動充滿了期待,認為在旅游過程中的美好文化體驗,能讓青年游客與偉大先賢在鐫刻深厚歷史的風景前緊密相連。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有文化含量、民族情結的深度旅游產品。

馬克思200周年誕辰之際,吳為山創作的馬克思雕像,被永久豎立在馬克思的故鄉特裡爾,成為新的地標。100年前,來自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東方,在中國落地生根,為中國送來了希望和曙光﹔100年后,來自中國的雕塑藝術家完成了馬克思雕像,將它贈送給馬克思的故鄉。

“這體現出了不同文明與文化相互交融傳承、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特殊意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回顧馬克思塑像的創作和贈送過程,吳為山感慨,人類命運最初的聯結來源於對美好生活、多彩文明的向往,正是這樣的向往觸動人們走出家門,走向廣闊的世界,在跋涉的行旅中發現、創造和取得進步﹔也正是在不斷的接觸和交融中,造就了不同文明的聲息相通、命運與共,世界從此變得豐富。

今年全國兩會,不少代表和委員關注到“提升外籍人員來華旅游便利度”的問題,圍繞促進文旅交流提出不少建議。在吳為山看來,每一個旅游者都是一粒文明的種子,他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傳播者。通過對旅游景點的文化打造,滿足廣大中外游客的需求,讓外國游客們攜“好奇”而來,帶“認可”而去。

“文旅產業是國家軟實力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之一。每個個體都以自身獨特的表達方式完成著對文明的塑造與追尋,旅游便是其中最普遍的方式。”多年的創作採風,讓吳為山對文化傳播有著獨到的理解:小而言之,個體的“走出去”和“請進來”,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對廣大世界的探索和觀察。大而言之,國家的內政外交、民生福祉也系於與世界的交流。當人們走出家門與國門、與世界交流對話時,其實已然在不經意間,承擔著文化使者和尋夢者的使命。

“緊扣民族先進文化、時代新興文化的挖掘與塑造,舉辦有深度、有民族特色、有文化價值的中國特色旅游活動,引導旅游者自覺感受並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他看來,這正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月 實習生 蔡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