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和諾言淬煉的心路

作者:劉慶    發布時間:2024-03-2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回家》 李舫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讀書者說】

去年8月,我見到了到沈陽採訪的李舫。她告訴我,她正在採寫關於“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紀實作品。看著她沉靜的表情,我預感這是一次艱難的寫作。當我得知她已為此投入了很長時間和很多精力,更是深感敬佩。我一直贊嘆李舫的文字,欣賞她對重大題材的駕馭和把握能力,她是優秀的散文作家,又是出色的記者,但這一次寫作不同,她要一次次走進歷史的血火,走進異國蒿草青青的墓地,走進墓碑矗立的陵園,走進庄嚴存放烈士遺骨的陰涼地宮,面對烈士們的森森忠骨和殘鏽的遺物,面對一雙雙流淚的眼睛和凝重的面孔。這種寫作太沉重了,可以說是對心靈的洗練和考驗,這種書寫沉重到與山河同悲,與無數顆心靈共碎。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到1953年7月停戰,歷時兩年九個月。

抗美援朝,英雄們奔赴異國的戰場,他們向親人和祖國告別時說的是“待我回家”。他們犧牲前叮囑戰友,“代我回家”。70年后,沒有忘記烈士們的祖國,將英雄們的忠骨迎回家鄉,他們被帶回來了。“帶我回家”的路是兌現諾言的崎嶇之路,是一條披荊斬棘的希望之路,是為了忠骨還鄉的殷殷心路。

“待我回家”是戰士出征前的渴盼,“代我回家”是烈士們的無盡遺憾,“帶我回家”是祖國和人民的至高承諾,這三個詞凝練成《回家: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紀實》(以下簡稱《回家》)一書的三個部分。73年前,志願軍將士相繼告別嶄新的中國,他們中有197653人血染沙場,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戰爭結束,烈士中隻有3000多位團以上干部和戰斗英雄的遺骸被運回祖國安葬,還有10余萬人長眠在朝鮮69處烈士陵園,其中有許多墓葬是合葬墓,墓碑上隻有遺骸的編號,以及無名氏。更有無數的烈士遺骸留在了異國的土地之上。《回家》書寫了戰爭的起始、高級將領們的犧牲,記述了特級戰斗英雄們的故事,但更多聚焦了那些犧牲的無名烈士。

1996年,韓國遵循《日內瓦公約》和人道主義精神,修筑了“敵軍墓地”。墓地裡,大部分墓碑上都寫著“無名氏”三個字,有一些墓碑上寫著“中國軍”的字樣。2013年年底,中韓雙方就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問題達成共識。2014年3月28日,中國禮兵將437位烈士的遺骸護送上專機。《回家》再現了烈士遺骸回家以及在陵園安葬的庄嚴和不易,再現了今人的佇立和致哀。

烈士們的遺骸回到了祖國,和他們一起回國的還有他們的遺物。其中有破舊的膠鞋底、鏽跡斑斑的水壺、失去光澤的鋼筆等,這些是尋找核對他們姓名和信息的唯一線索。從2014年到2022年迎接回國的913件在韓烈士的遺物中,有37枚名章,以及一張可以確認名字的字條。許多烈士回家了,但仍然無名。李舫引用泰戈爾的詩表達深切的哀傷與敬意:讓生者有那永恆的愛,讓逝者有那不朽的名。

《回家》一書記述了為這些歸國遺骸尋找親人和家鄉的故事。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負責遺物工作的王春婕看著損毀得看不出形狀的鏡子和記錄軍功的徽章,流下熱淚。退役軍人事務部的李桂廣不放過任何一條和烈士身份相關的線索。70年過去,烈士們離家時的地名更改,甚至還有因派出所火災所有戶籍檔案被焚毀,再加上他們大多未結婚,沒有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已去世,疑似親屬的查找工作十分艱難。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室的專家們虔敬地觀察著烈士骨骸的殘片,“忠骨計劃”的項目團隊克服著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如果不是《回家》的書寫,普通讀者無從知曉這些秘聞。即便如此,前六批599位烈士也隻有6位身份得以確認,更多的仍是“親人墳塋的翹首以盼,是親人永無相見的望眼欲穿”。

捧讀《回家》,感覺到作者書寫了一個民族的雄強和堅韌,道出了一個群體的犧牲和不屈,也許隻有這種大氣的文字才能配得上她要書寫的人群,隻有這種浩然之氣和真正的家國情懷才能書寫這一段歷史和血火。

磅礡英雄血,相思親人淚。

作者在《回家》一書中寫下了她走進異國墓地時的愴然,寫下了走進陵園陰涼地宮時的靜寂,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苦澀和寒涼,這種苦澀和寒涼不是因為恐懼,而是與歷史猝然相遇的緊張和痛思。《回家》的書寫凝重而長情,寫出了歷史的創傷和悲憤交加,寫出了時光荏苒忠魂永在的敬畏與庄嚴。

《回家》中的一個個方塊字,就如將一塊塊墓碑高高地壘起,不但要矗立在陵園的廣場上,還要矗立在讀者和生者的心靈上,矗立在人們的記憶裡,矗立在民族精神的巍峨之巔。《回家》的寫作有著高度的信念和責任感,這種信念呼嘯著隆隆的炮聲,呼應著歷史的嘶啞和忘我的吶喊,夾雜著難忍的呻吟和痛苦的呼喚,充盈著無數的思念和長久堅韌的努力。

在《回家》的后記中,作者寫道:“三年來的採訪和寫作讓我肝腸寸斷。我怕下筆太重,驚擾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筆太輕,描摹不出他們驚天的往昔。”她用一顆心和一支筆,為70年前的烈士們筑造了一條“回家”的心路。翻開這本大書的一刻,歷史和戰爭在和平年代再次呼嘯,逝去的青春在時代的豐碑上再次燃燒。

(作者:劉慶,系作家,華商晨報社執行社長兼總編輯)

(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