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作者:李捷    發布時間:2024-04-07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使命的提出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兩項緊密聯系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大理論創斷和實踐創新成果。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起源看,它是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應運而生的﹔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看,它是隨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作用看,它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指南。從未來發展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客和理論創新增長點,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我創斷著力點。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新使命 文化主體性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應運而生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作出部署。這是兩件緊密聯系的大事,標志著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應運而生。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現在,經歷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實施為起點,到1978年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告一段落。就中國式現代化來說,這一時期的突出主題可以概括為“工業化”三個字。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突出解決了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瓶頸性障礙,實現了國家工業體系從無到有的轉變,實現了國民經濟體系從以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轉變。

第二階段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以2010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大國為終點。就中國式現代化來說,這一時期的突出主題可以概括為“改革開放+科學技術”。在這一階段,鄧小平振聾發聵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指出“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於迅速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我們既然承認了這兩個前提,那末,我們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實現四個現代化,大大發展我們的生產力,當然就不能不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事業和科學教育事業,大力發揚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積極性”。在中國式現代化跨世紀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又及時作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決策,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對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步伐、從順應經濟全球化大潮到引領這一潮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入第三階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已由高速度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並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圓滿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徹底消滅了絕對貧困,踏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表明,在這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已經將文化文明問題擺到了和科學技術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到了科學技術與文化文明必須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的關鍵時刻。正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習近平文化思想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使命應運而生,成為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全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及時雨”“定盤星”。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在黨的十八大后已經拉開帷幕。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提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2015年2月28日,習近平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必須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准有力”。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他還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將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提為“四個自信”,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針。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十四個堅持”的重要內容之一,把文化創新視為與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同等重要的創新領域,將“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指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方針。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即“九個堅持”這“九個堅持”是: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概括提出偉大建黨精神,明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首次概括提出“兩個結合”重大論斷﹔首次概括提出“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論斷。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進一步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基本規律和基本經驗,提出並闡述了“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明確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務﹔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系統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強調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強調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指出這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特別是在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深刻分析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對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個著力”的要求。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始終把它作為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証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習近平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動學習大國建設,推動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建成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等活動,有力彰顯了黨心民心、國威軍威,在全社會唱響了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充分証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有習近平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這一時期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取得的最大標志性成果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完整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

正如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習近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全面完整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在上述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之際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這個重要指示第一次集中系統地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要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來完整把握。

(一)“兩個結合”是精髓

“兩個結合”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規律,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從根本方向和根本方法上解決了如何將馬克思主義魂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相互融合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開辟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強國道路過程中,始終有一個要處理好的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歷史已經証明,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歷史同樣証明,中國實踐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教條主義不行,思想保守僵化不行,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也是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永無止境。“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具有一體兩面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既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過程。要在這一過程中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地指導中國實踐。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既是使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過程,也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就前者來說,“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就后者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始終堅持和推進“第一個結合”,高度重視和強調“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色。習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大力推進“第二個結合”中誕生的,“兩個結合”成為貫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

(二)新的文化使命是總任務

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提出並突出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基調。

這個主基調,既是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質地位決定的,也是由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決定的。習近平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他重申並明確了新時代的文化新使命:“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新的文化使命?一是由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強國建設、高度重視中華現代文明建設的時候。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二是由於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勢必會提出中華文化、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問題。

正因如此,習近平特別提出了文化主體性問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新時代我們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他指明了通過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一步保持文化主體性的重大意義:“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三)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守正創新是基本前提

文化自信,是黨、國家、民族的立足點﹔開放包容,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胸懷世界、海納百川的宏大格局和磅礡氣度﹔守正創新,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法。三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現代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是對於近代以來經歷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東方古國來說,文化自信更為重要。堅持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結果。“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堅持文化自信,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就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能夠自覺抵制西方文明觀。在后者看來,隻有西方文明才是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基礎上的現代文明,它最終要取代其他文明。西方文明觀混淆了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各國文明發展究竟是多元還是一元的?它實際上是要用所謂一元取代多元。二是各國文明究竟是平等的還是有所謂的優劣之分?產生於農耕文明時代的古老文明能否隨著現代化進程跨入現代文明?它實際上是要將西方文明凌駕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明之上,在所謂效仿西方的過程中消除其他民族獨立發展、獨立生存的文明根基,從而達到永遠稱霸世界的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簡單地延續中華歷史文化的母版,更不是西方發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同樣,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一定能夠在此基礎上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開放包容,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稟賦,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馬克思主義,正是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19世紀法國及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優秀思想成果。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這種開放包容使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使其理論之樹常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包容的稟賦,得益於中華民族的包容多樣的文明觀,我們始終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沒有優劣之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這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底氣所在。

守正與創新是辯証的統一。我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既離不開守正(堅持),也離不開創新(發展)。正是在守正創新中,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正如習近平所說:“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四)“七個著力”是根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一是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宣傳思想部門工作要強起來,首先是領導干部要強起來,班子要強起來。各級宣傳部門領導同志要加強學習、加強實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裡手。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治理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是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堅持以立為本、立破並舉,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三是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作為中國人,我們擁有獨特的精神世界,擁有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四是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堅持黨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堅持人民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五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六是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七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五)實現總任務的基本路徑

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總任務,習近平在重要指示裡指明了基本路徑:“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這一論述要求凝聚和提升三種力量、發揮好文化文明的三種作用。

在這三種力量中,一是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和文明,歸根到底是人民創造的。能否激發起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文化強國建設和現代文明建設的關鍵。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力量。“人心齊,泰山移”。能否凝聚起這種力量,關鍵看有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共同思想基礎,隻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光榮傳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注重塑造國家形象,形成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文化文明的三種作用是: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它們相互聯系、相得益彰,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

(六)指導作用和當代價值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並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它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應運而生,必將隨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發展。

三、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指南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理論創新增長點,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創新著力點。

造就什麼樣的中華文明的問題,在五四運動時期就提出來了。但那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被禁錮在腐朽的封建主義外殼之中,不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談不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況且當時人們在反對封建禮教的同時,還存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一概否定的偏差,因此不可能為這個問題找到正確出路。

直到延安時期,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這個問題才得以較好地解決。毛澤東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重申了五四運動提出的課題:“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我們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但是這種新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子的文化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毛澤東回溯了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總結了從五四運動以來“文化革命的統一戰線”發展的四個時期的成就和經驗,響亮地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使得五四運動以來既已提出卻長期不得其解的課題——中華文化向何處去、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終於有了科學的答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新文化的認識進一步明確。1986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作出《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領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入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兩段重要論述闡明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怎樣發展而來的、在新時代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問題。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解決如何認識中華文明的問題。習近平在2023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特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解決好路徑問題。“兩個結合”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解決好魂脈和根脈的關系問題。習近平強調:“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對於如何處理好魂脈同根脈的關系,習近平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堅持魂脈來說,“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另一方面,從堅持根脈來說,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

這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關系,最終結果是要在更高的層次上,“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

(作者:李捷,中國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卓越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