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勝戰”

作者:張陵    發布時間:2024-04-11   
分享到 :

抗美援朝,一場捍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之戰。長篇報告文學《勝戰: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任司令員》態度鮮明地堅持了這個基本歷史觀點,再現了新中國的那段艱苦歲月,彰顯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作家丁曉平新作《勝戰: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任司令員》尊重報告文學的創作規律,從人物形象塑造入手,梳理歷史的線索,聚焦志願軍指戰員,敘述了一個新生大國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境況下,黨中央和毛澤東英明決策,前線將士浴血奮戰,最終打敗強敵的偉大歷程,全書構思精巧,視角獨特,讀解新穎,寫出了新意,寫出了歷史精神,也寫出了時代的精氣神。

《勝戰: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位司令員》展現了中國人民捍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意志和決心。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是否出兵援助朝鮮,在中南海引起了激烈爭議。畢竟,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和軍隊都需要休養生息,國家亟需把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來。這種情況下,新中國其實是無力再打一場實力如此不對等的戰爭的。然而,經過反復權衡,黨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臨危受命的彭德懷率領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入朝后,許許多多新問題的出現,讓身為統帥的彭德懷壓力如山。然而,他卻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氣魄,以過人的智慧和高超的軍事才能,把壓力轉化為“勝戰”優勢,先后發起五次戰役,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最終迫使美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勝戰》以細節刻畫了以彭德懷為首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五任司令員敢於擔當、敢打敢勝的高尚品格。每一場戰役,都是在啃硬骨頭。在第三次戰役取得重大勝利之時,看到志願軍面臨的諸多困難,特別是后勤補充的困難,彭德懷及時下令部隊停止向南追擊,鞏固現有的陣地。在和金日成首相討論前線局勢時,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跳出來,要求志願軍部隊乘勝向南追擊。彭德懷深知,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正布下一個大口袋,等待中朝軍隊“一氣呵成”入瓮。面對拉佐瓦耶夫的干預,彭德懷耐心分析戰場態勢,講道理擺事實,指出我們絕不能靠僥幸取勝。在拉佐瓦耶夫情緒失控后,他義正詞嚴:“不能拿我們志願軍幾十萬戰士的生命去賭博!”他的正確看法當場得到了金日成的支持,向中央匯報后,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這段故事,只是彭德懷整個志願軍司令員生涯的一個小插曲,書中卻描寫得詳實精彩,寫出了一個中國軍人的政治品格,寫出了我軍高級將領的軍事智慧和指揮藝術,更是寫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彭德懷。他后任的幾位志願軍司令員,如陳賡、鄧華、楊得志、楊勇等人,雖然個性各異,指揮風格不同,但思想品質與彭德懷一脈相承,都是敢於勝戰、能夠勝戰的將領。

《勝戰》以生動可讀的故事彰顯思想主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其一,作品回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這種觀點站在西方的立場上,以學術為名,否認新中國領導者們的歷史性正確決策,否認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戰爭、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的正義性,從而否認抗美援朝戰爭的性質。作品通過對歷史現場的真實還原和對五任司令員的真實描寫,展現給我們的是:任何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和民族,都需要安寧祥和的生活環境,都會盡最大努力避免戰爭、消除戰爭,中國人民一直都是愛好和平的人民。彼時的中國人民剛剛翻身解放,國內硝煙剛散,比任何時候都珍惜和平,都需要和平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但當時形勢下,我們隻有敢於“亮劍”,打敗戰爭的制造者,和平才能真正實現。這種選擇其實相當痛苦而艱難,隻有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戰略家才有勇氣做這樣的選擇,下這樣的決心。歷史事實証明,這場勝利,確立了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中華民族有機會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時代,享受了真正和平發展的生活。

其二,作品通過朝鮮戰場的較量表明:正義的力量、和平的力量、中國人民的力量才是“勝戰”的力量。作品塑造了中國軍人的英雄形象,特別是中國軍隊將領的形象,感人至深。美軍將領中,許多人都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如麥克阿瑟、李奇微等人,戰場經驗遠超中國軍隊將領。可最終,他們卻成為中國軍人的手下敗將。人們會問,這是為什麼?中國軍人是怎麼勝利的?作品用很淺顯的道理告訴我們:中國將領既是身經百戰的軍人,又是久經考驗的共產黨人、政治家,他們在任何時候都知道為什麼而戰、為誰而戰﹔知道打軍事仗,也知道打政治仗。中國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中國人民的軍隊,這個性質決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正義之師、和平力量。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是“鋼多氣少”,志願軍是“鋼少氣多”。這個氣,就是國家之“氣”,民族之“氣”,人民之“氣”。它們凝聚成勝戰之勢,能壓倒任何強敵。

(作者系著名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