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的紅色戲劇運動

作者:賴熹姬 龔齊珍    發布時間:2024-04-12   
分享到 :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文藝的宣傳教育作用,紅色戲劇是備受蘇區軍民歡迎的一種文藝形式。紅色戲劇運動在宣傳黨的政策主張、豐富軍民文化生活、爭取革命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紅色戲劇運動的產生與發展

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部隊中的宣傳隊就以口頭宣傳與演戲相結合的方式,在部隊作戰間隙對群眾進行宣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闡明革命道理,啟發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和革命意識。1929年12月,古田會議通過的《紅軍宣傳工作問題》決議案明確指出,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提出了宣傳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認為戲劇形式的化妝表演是“一種最具體最有效的宣傳方法”。

此后,黨更加重視革命宣傳工作,尤其是運用活報劇、話劇等文藝形式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1931年4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蘇區宣傳鼓動工作的決議》明確規定,要發展俱樂部、游藝會、晚會,每個俱樂部要設演劇組。與此同時,從蘇聯回國和從上海轉移的一批文藝骨干相繼來到中央蘇區,給紅色戲劇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為蘇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俱樂部、劇團、劇社等相關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作出一大批為革命戰爭和人民群眾服務的戲劇作品,並廣泛開展宣傳演出活動。《俱樂部綱要》《蘇維埃劇團組織法》《工農劇社簡章》《高爾基戲劇學校簡章》等一系列制度相繼頒布,中央蘇區的紅色戲劇運動逐步走上大眾化、組織化、革命化的道路。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等8萬多人,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開始了長征。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紅軍部隊的宣傳戰士依然堅持話劇演出、文藝宣傳,鼓舞士氣、增強斗志。抵達陝北后,紅色戲劇的種子撒向了新的革命根據地。

紅色戲劇運動的形態

紅色戲劇是蘇區革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娛樂、宣傳、教育“三位一體”的功能,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為發揮好其獨特作用,黨和蘇維埃政府始終把戲劇宣傳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戲劇運動組織化。1931年底,中央蘇區第一個專業性劇團——八一劇團成立。在八一劇團的帶動下,地方和紅軍部隊陸續組建了各種劇團,經常深入農村和部隊進行演出宣傳,受到蘇區各界的熱烈歡迎。1932年9月,在八一劇團的基礎上又成立了領導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的專門機構——工農劇社總社。通過制定《工農劇社章程》,工農劇社成為一個具有明確宗旨目標的研究、創作和表演戲劇的機構,同時還對中央蘇區的戲劇運動進行指導和管理。此后,地方劇社和紅軍劇社紛紛成立,從上到下形成了完整的劇社組織體系。據1933年5月20日的《紅色中華》報記載,其時已在汀州、葉坪、紅校、博生、興國和江西軍區等多處成立了工農劇社分社,約有會員六七百人。1933年4月,工農劇社公演的話劇《我——紅軍》,給蘇區軍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獲得了極好的宣傳效果。《紅色中華》報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其開啟了蘇區文化教育的新紀錄,是蘇維埃文化與工農大眾藝術的開端。工農劇社成為蘇區戲劇運動的中心,極大地促進了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的發展。

戲劇人才專業化。為培養戲劇演員和藝術干部,工農劇社於1933年4月創辦藍衫團學校。1934年,瞿秋白領導蘇區教育和文藝工作后,將藍衫團學校改成了高爾基戲劇學校,增設了地方班和紅軍班,招收規模進一步擴大,並主持制定了《高爾基戲劇學校簡章》,形成了系統的戲劇人才培養制度。在師資配置上,戲劇學校教師隊伍強大,文藝人才眾多,既有李伯釗、石聯星、王普青、劉月華、施月英、施月娥等專職教員,還聘請了沙可夫、錢壯飛、胡底等兼職教員。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藝術與現實相結合,老師們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巡回演出。在藍衫團學校開學不久,大多數學生就“出發去博生興國於都等地,將在那些地方舉行講演,並幫助當地俱樂部組織‘五一’晚會及化妝宣傳隊等”。戲劇學校為部隊和地方培育了一大批學生,鍛造了一支支鼓舞和激勵蘇區軍民英勇斗爭的宣傳骨干隊伍。

戲劇創作大眾化。從創作來源看,廣大工農兵群眾是紅色戲劇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這使得蘇區戲劇運動生氣勃勃、氣象萬千。從題材內容看,這些劇目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了中央蘇區人民的現實生活。它們中有再現革命場景的作品,如《活捉張輝瓚》《你是哪個部隊》﹔有宣傳各類社會運動的作品,如《春耕戰線》《戰斗的夏天》﹔有批判封建迷信思想的作品,如《小腳婦女積極參加生產》《破除迷信》等。為鼓勵大家的創作熱情,工農劇社連續數次在《紅色中華》報上刊登征求劇本的啟事。據1999年7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省文化藝術志》記載,工農劇社創作和征集到的劇目有12類,共達300多部。

戲劇演出靈活化。為了宣傳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政策、主張,推動蘇區的中心工作,各劇團經常深入鄉村巡回演出,動員群眾努力生產、支前參戰、保衛紅色政權。由於物資極度匱乏和身處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下,蘇區無法建立相對固定的演出場所,因此演出活動的臨時戲台大多是即興搭設,演出時間相對靈活。項英、何叔衡、陳潭秋、瞿秋白等領導人常站在群眾中,和大家一起看戲,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肖勁光等紅軍將領還親自登場、官兵同台表演。

紅色戲劇運動的革命作用

紅色戲劇運動始終都是圍繞著黨和蘇維埃政府的中心任務而展開的。因此,每逢春耕、識字、查田等運動興起,都會有以該運動為主題的戲劇演出。例如:1933年中央蘇區開展的“紅五月”擴紅運動中,蘇區各地劇社、劇團排演了《勸郎當紅軍》《歡送哥哥上前方》等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僅1933年“紅五月”一個月內,江西蘇區擴大紅軍約2.5萬人,其中紅色戲劇演出發揮了重要的號召作用。

中央蘇區紅色戲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提高紅軍對革命形勢的認識,鼓舞紅軍和群眾的革命信念而創作的。如在興國龍崗活捉國民黨18師師長張輝瓚后排演的《龍崗擒瓚》,連演上百場,通過戲劇表演反映前方戰爭的勝利,以此鼓舞士氣,大大激發了蘇區民眾的革命斗志。

戲劇演出還編排了許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劇目,專門在蘇區鄉村進行演出,提高了蘇區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