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農村中創造出新天地來”

——讀〔英〕班威廉、克蘭爾《新西行漫記》

作者:雷艷芝 黃一耕    發布時間:2024-05-08   
分享到 :

班威廉 克蘭爾著《新西行漫記》

班威廉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他是北平燕京大學的物理系主任、教授。1941年12月8日,得知日美開戰的消息后,班威廉和夫人克蘭爾離開北平,在共產黨人和沿途群眾的幫助下,歷經艱險進入八路軍游擊區。他們先在晉察冀邊區參觀訪問並工作了一段時間,直到1943年8月經過晉綏邊區,輾轉跋涉到達延安,后經重慶回到英國。為了使“這些快樂而勤奮的民族精神能夠極其正確地被描畫出來”,回國后的他們將這段經歷真實准確記錄了下來。1948年,二人在英國出版了“TWO YEAR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與中國共產主義者相處的兩年》,中譯本書名為《新西行漫記》。這是介紹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紀實著作中,僅有的由外國科學家執筆的作品。

“他們的隊伍是精神上個個自覺,有堅強信念的同志”

離開北平后,班威廉夫婦就一直和共產黨的軍隊在一起,這讓他們第一次有了近距離長時間觀察共產黨人的機會。他們在書中談到,共產黨人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人人都有同一基本信念”,所以“在戰爭中,能夠連成一氣,如此堅強”。

1942年春節后,班威廉等人抵達河北平山縣吊兒村,晉察冀軍區在此開辦了一個無線電培訓班,給學員們“進修比較高深的學理”。培訓班共有學員70余人,除個別在北平、天津等地上過大學外,絕大多數是抗戰前的中學畢業生,但都有一定的無線電通訊工作實踐經驗。培訓班的辦學條件極為艱苦,房子是被日軍焚燒后又經學員們自己動手修筑起來的,教室的屋頂是用木板搭成后,涂上了一層土泥鋪就的,有時“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牆上有幾個洞,算是窗戶。教室裡沒有課桌,學員們就坐在木板或樹樁上,面前打幾個木樁,搭上一塊木板寫字。培訓班沒有圖書和教學設備,教材是開學兩個月后從北平買來的,實驗儀器僅有無線電台。有時遇到日軍“掃蕩”、情況緊急時,還要轉移到野外上課。即使這樣,學員們也潛心學習,異常勤勉,進步速度“可以比較任何第一流大學成績毫無愧色”。

班威廉在這個培訓班講授高等物理學、數學和理論電磁學等課程,學員們“專心鑽研高等學識的熱誠”,令他非常感動。除了授課之外,他與學員們有了許多接觸的機會,他們經常談話、討論、散步。從學員們的個人經歷中,班威廉了解到:為“真誠救國”,他們“趕到延安”﹔為爭取抗戰勝利,他們“准備戰斗至死”﹔為將來建設新國家,他們潛心學習,希望完成學業,為國出力。與學員們一年多的朝夕相處,讓班威廉對共產黨人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他眼裡,共產黨人都是“精神上個個自覺,有堅強信念的同志”,他們“對於主義和工作極端信仰”。

“他們已建立了一個現代科學化的民主政體”

1943年1月15日,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隆重舉行。班威廉夫婦應邀參加會議,成為“唯一有機會觀察該大會之召開的西方人”。他們看到,這是一個“完全民主化的代表大會”。在這場代表大會中,根據地存在的各抗日階級和階層,都有代表出席。代表們服裝不一、方言各異,不僅有“壯健的工人”“自耕農”“穿著制服的士兵”,還有“富有的地主”“穿著袈裟的和尚”。參會代表的言談舉止給班威廉夫婦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他們表現得十分坦然,毫不拘謹,對會議的民主方式也很是熟練,就像在他們自己村子裡開會一樣﹔代表們也不講究氣派與形式,沒有“矯揉造作、虛偽鋪張”。

班威廉夫婦談到,大會所有選舉均採用不記名投票制,選舉結果非常令人滿意,產生了真正的聯合戰線。會議上的工作報告“實事求是”,絲毫沒有“競選式的修辭”。代表們所提意見與批評,有贊揚有建議,但都是為了改進工作,沒有像西方執政黨與反對黨那樣為了爭辯而爭辯。代表們還就高利貸、地租、投資利潤、單一累進稅等關系到各階級、階層切實利益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各方都充分表現出友好的合作精神,一切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前提。

看到“地主與佃農,農民與工人,都能為了彼此的利益而和睦合作”,班威廉夫婦心中頗為感動。他們指出,“中國階級斗爭中的雙方世仇,如今竟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坦白友好的精神互相商討”。這樣的民主政治實踐使他們確信,邊區人民“已建立了一個現代科學化的民主政體”,“中國前途有希望”。

會后,班威廉夫婦在共同署名的《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觀感》中贊揚邊區參議會“是一個理想的實現,是由一個夢而變為事實”,使邊區一千多萬人民從封建壓迫和法西斯專制下解放出來,並且獲得了“科學的民主政治”。他們認為邊區參議會“在晉察冀群山之中已造成一個奇跡”。

“這裡的一切都洋溢著一種和平富饒的空氣”

1943年8月10日,班威廉夫婦告別阜平,隨同一支八路軍部隊,穿過敵佔區,越過封鎖線,經過晉綏根據地,前往延安。途中雖險情不斷,但看到邊區的飛速進步,令他們“大為欣慰”。

書中寫到,在中國共產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方針號召和鼓舞下,邊區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高大的玉蜀黍沿路都是,一群群的騾子裝著貨物在路上到處可見”,“整個原野裡是一片富有的農作物”。邊區出現了“二十年來最大的豐收”,“公倉裡貯積了大批食糧”,農民生活得到改善,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在荒年是啃樹葉樹皮了”。鴉片種植和吸食逐漸消滅。延安城裡,合作商店、私人企業還有飯店和攤頭林立,來往客商絡繹不絕。工人們在戰時體制下,每天工作10小時,其中2小時為學習時間,伙食住宿由廠方提供,每月另發一定數額的零用錢。邊區科研、教育、文藝和醫療衛生事業也在有條不紊地發展之中。

班威廉夫婦在延安參觀了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了解了他們在生物、植物實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參觀了延安的托兒所,看到兒童得到了很好的照顧,“食物很好,有雞蛋和牛乳,並有常駐醫生兩名”,老師帶領孩子們游戲和唱歌,托兒所裡“彌漫著一種快樂的家庭空氣”。他們談到邊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陝甘寧邊區克服醫藥用品嚴重不足的困難,在山上窯洞裡建立了中央醫院,醫院設有各個病科,“任何病人完全免費,絕無階級的歧視,每一個病人在原則上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療”。

在班威廉夫婦眼中,邊區“洋溢著一種和平富饒的空氣”,人們臉上喜氣洋洋。他們稱贊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已經得到偉大的成功”,不僅“從敵佔區中解放了八千萬人民”,而且還“在農村中創造出新天地來”。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5月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