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嚴守紀律的標杆

作者:賈關青    發布時間:2024-05-10   
分享到 :

圖為焦裕祿親自起草的《全縣黨員干部做到“十不准”》 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供圖

圖為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內的焦裕祿雕像。 賈關青 攝

嚴守黨的紀律,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入黨時作出的庄嚴承諾。作為一名在黨的長期教育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優秀黨員干部,焦裕祿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家人和身邊的同志,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守紀律講規矩的標杆。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祿逝世60周年,回顧焦裕祿嚴守紀律的點點滴滴,對於我們知紀明紀守紀具有啟示意義。

嚴格約束親屬

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焦裕祿深深明白,自己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也隻有以身示范,才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教育和影響身邊的人。尤其是走上領導崗位后,他更是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

焦裕祿曾長期在河南省尉氏縣工作,並在這裡結婚,親朋故舊比較多。1962年6月,他從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回到尉氏,擔任尉氏縣委書記處書記一職。為避免日后親屬打著自己的名義謀取私利,剛回來的第三天晚上,他就來到愛人的哥嫂家,對他們進行了“約法三章”,他說:“我已來咱縣工作。可有一點要注意,咱的親戚近,你們可不要仗著說俺妹夫是縣委干部,要‘鐵’,那可千萬使不得!一來影響不好,二來今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你們要是不聽,要做出違反政策的事來,大事,你們自己負責,小事,你們可要受批評。”

1962年12月,焦裕祿又臨危受命赴蘭考主持縣委工作。隨著職務的升遷,想找他辦事的親戚越來越多。他山東老家的兩個侄子,高中畢業后一直在農村,多次來信要求給找個工作,他沒有同意,並回信解釋“招工是有計劃的,有權也不能隨便違反政策”。他愛人哥嫂的兒子響應黨的號召從城市回到農村,在大隊當會計,能寫會算,哥嫂希望焦裕祿能給孩子在縣委謀個好差事,也被他婉言拒絕,他說:“農業上需要知識青年。孩子申請回來,立志搞農業,做的對,有志氣!現在國家安排人員是有計劃的,把自己的孩子安置上,把人家的孩子踢掉,我是縣委書記,我不帶頭違反政策。”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后沒有考上高中,很多單位都爭著搶著要給她安排工作,而且都是坐辦公室的“好活”,他都沒有同意,隻希望她能找個體力勞動比較重的職業去鍛煉鍛煉。

后來,焦守鳳去了醬菜廠工作,焦裕祿知道后還專門找到廠長說:“我的女兒在這裡做臨時工,分配工作時一定要把她安排到醬菜組,這樣對改造她怕臟怕累的思想有好處。你們不要以為她是我的女兒,就另眼看待,應該對她要求得嚴些。”就這樣,焦守鳳就留在了醬菜廠,每天挑水、推磨、洗辣椒、賣醬油……什麼臟活兒、累活兒都干,確實受到了鍛煉。

嚴肅整頓紀律

焦裕祿赴任蘭考時,當地連年災荒,風沙、內澇、鹽鹼“三害”肆虐,部分干部的思想較不穩定,而且少數干部以權謀私侵害群眾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為盡快扭轉這一不良風氣,焦裕祿一到任就把加強紀律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

1962年12月24日,在縣委擴大會上,安排完生產工作后,針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問題,焦裕祿明確強調,各級黨委和各部門負責同志,要模范地執行黨的紀律,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生活不能搞特殊,家屬也不能特殊,誰的家屬都一樣,不能違反政策,給領導同志搞特殊待遇。他還要求,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要發揚革命的友愛精神,要熱情不要冷淡,發展革命感情,互相監督,防止犯錯誤,原則的問題要堅持斗爭,生活細節的問題要互相關懷。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1963年春節前夕,為了以身示范,他不僅謝絕了酒廠送來的四瓶酒、縣委辦公室送來的一塊肉和縣委機關黨支部給他發放的救濟款,制止了愛人乘坐縣委的吉普車等想法,批評了大兒子焦國慶打著自己的旗號看“白戲”等問題,還親自起草了一份《關於鼓足干勁,搞好生產,勤儉過春節,防止浪費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全縣黨員干部要切實做到“十不准”。“十不准”內容規定得十分細致,大到“不准用國家或集體的糧食大吃大喝,請客送禮”,小到“不准送戲票,禮堂10排以前的戲票不能光賣給機關干部”,涉及當時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方方面面。

其間,他還主持嚴肅處理了一批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1963年1月1日,焦裕祿收到群眾來信,反映城關區盆窯公社個別干部不執行黨的按勞分配政策,有貪污多佔等問題。他力主深入調查並進行嚴肅處理,之后向全縣發出通報,嚴厲批評少數人已經沒有一點共產黨員的氣味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和過去的地主、保長無大差別,簡直壞極了。他還要求,要結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堅決搞好生產隊的分配,認真解決和端正干部的作風。

同年1月30日,焦裕祿收到縣檢察院張純良、陳增華兩位同志的來信,反映個別公社干部有貪污行為,有些村子搞封建迷信活動等,嚴重違反“十不准”。他在信上批示:“張純良二位同志來信反映的問題很重要……我們的同志都應像他們這樣,將自己所發現的重要問題向黨組織及時反映。這就能使各級領導同志及時了解情況,採取措施,糾正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對一些違法亂紀行為也能及時地查處,加以制止。”隨即,這封信連同他的批示就轉發給了相關人員,對信中涉及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處理。

經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整頓,蘭考的干部作風得到了切實好轉。

培育優良家風

1964年5月14日,由於長期過度勞累,焦裕祿肝病復發,病逝在了工作崗位上。臨終前,他心中除了惦念沒有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要求死后把自己埋在蘭考的沙丘上,最牽挂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為了讓他們能夠好好生活下去,焦裕祿用盡自己最后一絲力氣叮囑愛人徐俊雅說:“你要堅強,要聽黨的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我沒有想到我走的這樣快,這樣早。這麼多年,你跟著我沒少操心、受罪。咱們還有兩個老人、六個孩子,這擔子卻壓在你一個人肩上了。困難會有的,領導上會照顧的,但你不要給組織上找麻煩,不要伸手向領導要錢要東西……”

焦裕祿去世那年,徐俊雅才32歲,上有兩位年邁的老人需要贍養,下有6個年幼的孩子需要撫養,其中最小的孩子焦保鋼才4歲,一家9口人全靠她每月50多元的工資和每個月13元的撫恤金艱難度日。但不管生活多難多苦,她都始終牢記丈夫的遺言,從來沒有向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告誡孩子們說:“你們要是做錯了事,別人不會說是我徐俊雅的孩子,而會說是焦裕祿的孩子。所以,你們一定要時時記住,不要打著父親的名號來為自己謀私利,那樣會糟蹋了你們父親的一世英名。”

幾十年來,焦裕祿的孩子們時刻謹記父母的教誨,靠勞動吃飯,像父親那樣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2014年3月,在焦裕祿逝世50周年前夕,為更好地傳承弘揚父親的精神風范,焦裕祿的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母親生前長期居住過的焦家小院,歸納總結出了六個方面的“焦門家規”,其中第一條就是“堅持帶頭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追求”。

這就是焦裕祿,一個時刻把黨的紀律規矩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黨員干部。也正因如此,他才在黨和人民的心中成了永恆豐碑。

(作者單位: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5月1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