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生產力”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代表著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廣度和深度,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生產力理論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哲學范疇的基本理論。那麼,什麼是“生產力”呢?如何理解“生產力”的動態演進呢?
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源自人類與自然的實踐性關系,是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綜合性力量,而不是單純指勞動者直接作用於勞動工具以達到對自然對象改造目的的偶然性、單一性、直觀性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就像人與自然的‘斗爭’促進其生產力在相應基礎上的發展一樣”,生產力源自於人與自然的歷史關系之中,因此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的特點。在馬克思這裡,生產力不僅是一種自然關系,而且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就這一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是這樣描述的,“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摒棄傳統的生產力理念,轉而從分工、生產、交往等社會關系角度來解讀生產力。與此同時,“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是勞動產出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共同構成了生產力的基本形態,這遠遠超越了西方生產力理論中的資本、勞動、土地三要素。無論是馬克思所提到的生產力三要素還是生產力本身都貫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始終,因此生產力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分析了生產力的社會作用。首先,生產力是社會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提到的“17世紀和18世紀從事制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態發生革命”,恰好說明了這一點。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准尺度,也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本原和長遠的力量。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物質文明的基本內容,也是制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同時也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其次,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為基礎揭示了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証關系進行了深刻論述,認為社會生產力決定著社會關系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也決定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構成了社會形態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最后,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也就是說,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會影響社會分工、交換方式等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存在方式的變革,實現物質財富的增長,因而也決定了社會的生產效能和生產水平。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提到,“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由此表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正是在此理論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落后的農業國,毛澤東強調通過調整生產關系、革新生產力因素、建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開辟了道路。馬克思多次提到“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在此基礎上強調“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創造性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並在南方談話中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將“生產力標准”作為檢驗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准之一,生產力在改革開放中得到極大提高,這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指明了光明前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揭示了“先進生產力”的內涵。新世紀新階段,科學發展觀將發展生產力的總抓手放在“全面協調可持續”之上,重在回答要使生產力“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得到了有效改善,社會主義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整體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生產力變革和生產關系重塑,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原創性觀點,為提高生產力新水准和新質態開啟了新篇章、擘畫了新藍圖。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正是在此意義上應運而生。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較而言,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從勞動者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要求勞動者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更多的知識儲備、更高的技能水平。從勞動資料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內驅動力,以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為支撐,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為引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從勞動對象方面來看,新質生產力旨在以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突破口,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試煉場”和主要載體。在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我國在順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具體論証闡述了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以此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在接續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謀篇布局中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