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貝雕畫
朱德戎馬一生,嚴於治軍,更嚴於律己,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士兵和普通勞動者,不搞任何特殊。延安時期,前來訪問的英國記者斯坦因曾寫道:“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兵士們敬愛那個60歲的老農民,像父親一樣。”新中國成立后,朱德雖身居高位,但一直保持革命戰爭年代的簡朴作風,有幾件較好的衣服,也只是在接見外賓或者外出時才穿,一回家就換上舊衣服﹔床上鋪的褥子、床單,蓋的被子,一用就是二三十年,上面打了不少補丁。在基層視察工作時,常常有群眾和單位為表達敬仰之情,送一些特產、禮品,他也是一律拒收或退還,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范。
1974年8月,88歲高齡的朱德住進北戴河中直機關干部療養所,休養身體的同時仍堅持工作,這已成為他多年來的習慣。一天,他來到秦皇島一家貝雕廠調研,一邊參觀生產車間,一邊詳細詢問生產經營狀況和工人們的生活情況。他鼓勵大家:工藝美術是個特殊的行業,生產的不是一般產品,是藝術品,所以更要精益求精。你們要繼承燦爛的民間藝術,創造出更多更美的藝術品。他敦厚的長者姿態、朴實無華的話語如春風拂面,讓工人們深受感染。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衷心感謝朱德對他們勞動的贊美和親切關懷。為了表達心意,有人悄悄提議,選一幅具有象征意義的貝雕畫贈送給朱德。工人們挑來挑去,選中一幅名為《山峽夜航》的畫。畫面中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兩岸青山對峙,江面上白帆林立,燈火倒映,輕舟破浪而行,江水奔涌向前。生動的川江景色,讓人恍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幅畫富有巴山蜀水的地域特色,既能慰藉朱德的思鄉之情,又象征著老一輩革命家帶領人民歷盡千難萬險,乘風破浪、永遠向前。大家都覺得它最能表達對朱德的愛戴和敬仰,因為擔心被他當面拒絕,就悄悄地把畫放在警衛員乘坐的車座后。
回到療養所后,警衛員發現了這幅貝雕畫,便迅速匯報給朱德。朱德嚴肅地說:“送回去,老規矩!”前幾年,他在山東視察時拒收過兩筐萊陽梨,當時對工作人員口頭立下一條規矩:“下來工作,不接受任何禮物。誰收了,就讓誰原封送回去。”見警衛員面露難色,坐在一旁的康克清擔心他“完不成任務”,決定親自去一趟廠裡。朱德叮囑道:“畫退回去,但工人們的深情厚誼留下了,一定要謝謝大家!”
第二天,康克清來到貝雕廠,剛打開車門,就被人認出來了。緊接著,不知是誰親切地喊了一聲:“康大姐來了!”大家一下子都圍攏過來了。這時,隻見康克清從汽車裡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貝雕畫,大家都愣住了:這不是昨天剛送給朱德委員長的那幅 《山峽夜航》嗎?怎麼又拿回來了?質量有什麼問題?康克清表示要送還貝雕畫,並轉達了朱德的謝意。工人們懇切地請求:“這是我們大家親手創作的,也算是向委員長做個匯報。請您勸勸委員長收下,做個紀念吧!” 康克清聽后,微笑著再次強調這是朱德同志的意見,她說道:“大家的心意,他已經收下了,特地讓我來謝謝大家,可這幅貝雕畫絕對不能收。他說這是人民創造的財富,應該拿去換外匯,支援國家建設。共產黨歷來是不興送禮的。我看還是尊重他的意見吧!”最后,貝雕畫《山峽夜航》退還給了廠裡,工人們眼裡噙著感動的淚水送康克清上車離開。
退還一幅貝雕畫,只是朱德波瀾壯闊的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毛澤東稱他為“人民的光榮”,而朱德經常說:“共產黨人要求自己比別人要嚴格些!”他如此說,也始終如此踐行著。他一生酷愛的蘭花,既是人生情懷的寄寓投射,也是崇高精神的真實寫照——淡泊名利、質朴而高潔。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記者曾問朱德:“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麼樣的名譽?”他淡然地回答:“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