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雲南組織紀律建設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作者:楊伍榮 王東立    發布時間:2024-06-12   
分享到 :

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是黨不斷推動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雲南黨組織始終將紀律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階段性革命任務和地方實際,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時期的紀律建設,在不斷總結、探索中前進,為黨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紀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歷史啟示。

一、中共雲南組織的紀律建設實踐

1.黨組織成立初期的紀律建設。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的紀律規范主要體現在黨的綱領和章程中。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部黨章把紀律置於重要位置,規定了明確的紀律並要求嚴格執行,為初生的黨注入紀律嚴明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規定了黨的組織紀律和保密紀律。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部黨章明確了九條紀律要求並單獨列出。到1926年11月7日中共雲南特別支部成立時,黨的紀律規范內容又經過黨的三大、四大修改后,條文更加細化全面,雲南黨組織成立之初即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章,特別是把紀律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保証加以貫徹落實。一是要求黨的活動制度化。支部會、支書聯席會、黨團員會議堅持每周1次,特委會每周2次,遇突發情況即時召開會議。二是注重黨員的理論教育。通過每周發放討論大綱和政治分析材料,以及規定黨員必讀的書報,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三是嚴格執紀整頓組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面對白色恐怖的嚴峻形勢,雲南特委採取措施對黨、團組織進行整頓。對黨員進行重新登記﹔開除兩名在黨內散播謠言、制造分裂的黨員﹔對不贊成土地革命或不贊成脫離國民黨者,允許退黨。經過半年時間的整頓,基本澄清了黨內出現的混亂思想,到年底黨團員共198人。這些措施使黨組織在雲南當局的清黨行動中得以穩固,並在轉向農村斗爭后經受住了考驗。

2.省委機關被完全破壞的教訓。1927年3月中共雲南特委成立,黨的基層組織得到很大發展,到1928年1月,黨團員人數增至600多人,1929年1月、5月兩次改組中共雲南臨時省委,1930年1月正式選舉產生了中共雲南省委。其間,先后發動了小東山、阿加邑、馬關八寨、陸良等多次武裝暴動或斗爭。1930年4月底,反動當局加緊鎮壓共產黨和革命活動,黨內少數意志薄弱者叛變,致使雲南地下組織連遭破壞,省委領導班子成員相繼被殺害。

1930年6月,省委緊急擴大會議在馬關八寨召開,會議認為,這次省委機關遭受破壞,“這個犧牲只是我們戰斗中暫時失利”,“是階級斗爭的尖銳化”的反映,“是在與反革命劇烈斗爭”中的產物,“黨應更堅決地領導工農階級與全國形勢相配合,來爭取最后的勝利”,表明了雲南黨組織沒有被敵人屠刀嚇倒,繼續堅持斗爭的堅定信念。會議總結了省委機關遭受破壞的教訓。一是把關不嚴。雲南黨組織成立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一些對革命不堅定的人混入黨內,黨組織忽視了黨員資格審查與黨員質量把關,這個問題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系。二是組織結構不夠嚴密。大革命失敗后,黨組織轉入地下工作。八七會議要求各地“造成堅固的能奮斗的秘密機關”,強調是秘密機關。但雲南省委機關的印刷、通信等幾個住地在黨內幾乎是公開的,工作人員的住處也都互相知道,有時文件材料處理不及時,導致工作的公開化和行動的浪漫化。這種公開化的工作方式,不僅違反了黨的組織原則,更在客觀上為敵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對黨組織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三是黨組織對黨員的學習宣傳教育不夠。黨的教育工作不充分,使入黨的個別同志對革命不太了解,沒有加強人生觀改造。“沒有深刻的認識當然不會有堅決的信仰”,在白色恐怖之中,動搖叛變就產生了。四是執紀不嚴。雖然黨組織反復強調嚴格執行紀律,清理不合格黨員。但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黨員干部缺乏,對個別已經表示不願繼續革命的人員採取盡量爭取和遷就的態度,甚至還重用這樣的人,而這些人正是黨內最危險的人物。

1930年12月31日,省委書記王德三、省委宣傳部部長張經辰、省委委員吳澄、團省委書記李國柱被殺害,中共雲南省委遭到完全破壞。

3.中共雲南組織恢復重建后的紀律建設。在黨組織遭到破壞5年后的1935年11月,中共雲南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1938年8月,中共雲南省特別委員會成立,領導黨員有50余人。1939年1月,成立了中共雲南省工委。2月,省工委在南壩一農民家開辦了為期20天的黨員訓練班,20多名黨員參加培訓。受訓黨員回到各地后,一些地區也秘密舉辦了黨員培訓班。省工委針對新黨員制定了候補黨員基本教育大綱,規定了新黨員要認真學習掌握黨的綱領、策略、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在廣大黨員中,進行了黨紀教育和秘密工作紀律檢查,提高了黨員遵守黨紀的自覺性。

1941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隱蔽和撤退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力量的指示》。貫徹執行中央關於“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以及“三勤”(勤業、勤學、勤交朋友)和“三化”(職業化、社會化、群眾化)政策。新一屆省工委根據南方局關於精簡組織層次、縮小黨的領導機構的指示,結合雲南實際,決定省工委不設部委,不設固定機關﹔省工委會議隻研究形勢、政策、方針等重大問題,不作文字記錄,不保留文件和黨員名單,具體工作由省工委書記與兩個委員個別研究。全省實行分級管理,縱不越級。在黨員較多的學校或工廠不設黨總支,採取平行黨支部的組織形式開展工作。雲南地方黨組織逐步建立起“集中領導,分散經營,各個負責,互不打通”的組織形式。

1942年秋,根據《新華日報》刊載的整風文獻,雲南省工委開展了整風學習。明確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必須隱蔽,踏踏實實地開展工作。採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對黨員的歷史、入黨后的思想和工作進行了檢查。要求黨員自學整風文獻和諸葛亮的《出師表》等正能量讀物,再聯系實際進行思想剖析,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黨員普遍提高了思想認識,增強了組織觀念,堅定了革命信念,糾正了過去存在的不嚴守秘密、自由行動、橫向聯系多、暴露自己等問題。至1948年7月,黨員發展到7000人。

1949年2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縱隊黨委領導開展反分裂斗爭。針對雲南人民討蔣自衛軍第二縱隊中的少數人喝雞血酒拜把結盟、在部隊中散布謠言等問題,在縱隊黨委的直接領導下,依靠基層黨組織,發動全體指戰員和當地農民群眾,進行了“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黨的領導,反對封建領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這次反分裂斗爭的勝利,使自衛軍第二縱隊廣大指戰員深刻地認識到革命隊伍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地方反蔣武裝必須經過徹底改造,才能在黨的領導下堅定執行革命任務。

到1949年底,全省先后建立健全了15個地委、1個市委﹔成立了14個行政專員公署。邊縱部隊整編為12個支隊、兩個獨立團,主力部隊發展到5萬人,民兵游擊隊發展到10萬余人,在野戰軍進入滇桂黔邊區之前,解放了61座縣城。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在昆明宣布起義。1950年2月24日,陳賡在雲南省地師以上領導干部會議上庄嚴宣布:“解放軍和雲南人民、雲南的黨會師了,雲南從今天起已完全獲得解放了。”據1950年10月統計,全省有黨員26246人。

二、歷史啟示

中共雲南組織在24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不斷加強紀律性,為奪取全國范圍內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留下的歷史啟示,為正在開展的黨紀學習教育提供借鑒。

第一,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保証。政治紀律在黨的紀律中,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歷史充分証明,要堅持把嚴守政治紀律放在首位,要求黨員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進全黨始終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才能為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重要保証。新時代嚴守政治紀律,就是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這是黨的團結統一的基礎,也是黨的戰斗力的源泉。

第二,嚴明紀律規矩是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根本遵循。紀律嚴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特征。歷史充分証明,加強紀律建設,是我們黨攻堅克難、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隻有嚴明紀律規矩,黨的肌體才能永葆純潔,才能永葆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要保証長期執政,就需要進一步嚴明黨的紀律,堅持用紀律管黨治黨,做到有紀必執、有違必查,始終保持紀律的嚴肅性。

第三,堅持紀律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紀律建設的基礎。紀律教育影響黨的事業全局。歷史充分証明,什麼時候放鬆紀律教育,黨員干部自由散漫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就易滋長,最終導致腐化變質。新時代新征程,需要不斷加強黨的紀律教育,以統一全黨的意志和行動,確保全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第四,堅持從嚴執紀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証。紀律貴在執行。再嚴格的紀律如果得不到切實貫徹執行,那就是“紙老虎”。要把從嚴執紀落到實處,才能有效破解黨的自我監督、自我革命難題,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

(作者單位: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來源:《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平台,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