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質

作者:孫來斌    發布時間:2024-07-1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新境界,使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出蓬勃的發展面貌、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刻認識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質,總結規律性認識,有助於增強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性。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改革正確方向

黨的領導權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指出:“為保証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明確指出,“國家政權的一切政治經濟工作都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我們從歷史和現實得出的一條基本結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

全面深化改革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黨同志要“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証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我們黨領導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轉了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現象,使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得以全面推進、不斷深化的根本政治保証。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隻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新時代新征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我們黨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改革開放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鮮明底色,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質。

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圍繞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托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開展扎實有效的改革創新舉措,努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平安中國建設、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分類等關乎老百姓的民生小事,逐一被列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日程,成為改革的發力點。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各項改革發展的責任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作用。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黨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國各地運用發展、開花結果的事實表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發揮群眾首創精神。

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注重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隻能由人民來評判。”2016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指出,“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可以說,這“兩個是否”的評價標准,實質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價標准。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准,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評價標准與“兩個是否”的評價標准,在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奮進新征程,隻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匯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礡偉力。

持續開拓創新,激發改革澎湃動能

堅持開拓創新,是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點。《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黨領導人民披荊斬棘、上下求索、奮力開拓、銳意進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敢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沒有走出的路,任何艱難險阻都沒能阻擋住黨和人民前進的步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堅持開拓創新,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從哲學上看,創新是人的創造性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對既有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的再利用和新創造,體現了發展這一唯物辯証法的總觀點。按照現代創新理論奠基人約瑟夫·熊彼特的解釋,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創新的意義更顯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從民族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高度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從歷史上看,兩千年前的我國先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發展壯大,靠的就是革故鼎新、求變圖強的創新精神。歷史和現實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開拓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從根本上說,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也在於此。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強調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部署改革任務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對應,不斷釋放社會生產力,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繼續堅持開拓創新。奮進新征程,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其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是思想前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首要任務,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關鍵所在,三者相互促進、辯証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開拓創新,就要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以及深化改革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突出問題導向,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問題導向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義。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這是馬克思的論斷。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問題導向也就是實踐導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問題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問題既是認識產生的邏輯起點,也是認識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於一個引領方向、把握大局的執政黨來說,能否及時發現並正確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特別是那些事關全局的關鍵問題,是體現其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標志。百余年黨史表明,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問題導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3年11月,根據當時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和現實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重大改革舉措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可能越來越多。”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和現實針對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空前上升,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改革舉措要有鮮明指向性,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從宏觀上看,要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就重點而言,要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就落實來看,要鞏固和深化解決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創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注重完善改革落實機制,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秉持正確方法論,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體現了唯物辯証法普遍聯系的基本觀點。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

圍繞總體目標,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寫入黨章,使之成為指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和方法。

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証法,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六對關系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變量、重大關切。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法搞對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結合,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結合”。這五個“相結合”重點圍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問題,體現了系統謀劃,強調了整體效應。

重視貫徹落實,強調要弄清楚政策的若干重大關系。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學習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強調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又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既不能以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各項政策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在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中講好“最大的政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了然於胸,同時又要緊緊圍繞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躍升”。

以開放促改革,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點。

順應新時代我國改革發展新要求。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新變化,尤其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發生變化。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另一方面,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豐富的人才資源、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在新的形勢下,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明顯增強,外貿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因此,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有助於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注重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不斷夯實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根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2022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強調,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應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注重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示范作用。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2018年,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自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以來,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已設立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抓手,積極探索、投石問路,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

注重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十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新發展,開辟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搭建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新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自2017年起我國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23年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14.2%,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是越來越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國。“一帶一路”既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

總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奮進新征程,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作者:孫來斌,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07月1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