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典對話 與時代同行
【編者按】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一部部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深刻書寫和記錄了一個個特定時代的風貌和氣質,震古爍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當代青年人應自覺樹立起經典意識和時代關切,既做踏實敏銳的理論研習者,又做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躬身實踐者。為此,本刊特組織幾位青年學者圍繞如何使讀經典悟原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精神追求,進而推動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改造展開討論,並邀請專家予以點評,以期為當下青年進行經典研讀和哲學思考帶來經驗和啟示。
與談人
郭弄舟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吳劍鋒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李鐵錚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生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張穎天
1 經典的智慧力量
主持人:經典是經過時間沉澱和大浪淘沙后依然歷久彌新的傳世之作,書寫和記錄了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哲學社會科學經典著作具有永恆的價值,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動力。請談談怎麼理解“經典的力量”?
吳劍鋒: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其思想的穿透性和永恆的啟發性。它們或提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或建構了一種思維范式,或開拓了一個論域並引發持續的思想爭鳴,或提供了一個理解現實世界不可或缺的理論視域,抑或兼而有之。我覺得,經典有三種力量:其一,經典能夠點燃思想火花。經典不僅記錄了人類智慧的結晶,更蘊含著對生命、社會和宇宙的深刻思考。經典文本中那些閃爍的智慧火花,可以激發讀者的靈感和創造力,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展思想邊界,從而推動知識和思想的不斷創新。其二,經典能夠促進文明對話。經典文本具有超越時代的力量,能夠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其三,經典能夠破除思維的盲區。經典文本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它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思想資源,能夠促使讀者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自我審視,從而走出固有的認知局限,獲得高階的認識能力。
郭弄舟:哲學社會科學經典是經歷史洗禮、篩選而流傳至今的傳世之作。“經典的力量”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經典的力量”具有強大的指引力。經典當中蘊含著對時代的思考,包含著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經典是開放的,不斷向現代延伸的,並且仍然繼續參與著當代現實的構建。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經典的力量”具有清晰的解釋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人們能夠借助經典來透視和把握現實,進而形成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清晰認知。借助經典,我們能夠更好地為人生確定航向,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
李鐵錚:經典作為文化的存在方式,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見和高度的藝術表達,對人類本質、社會結構和道德價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對當今社會文化演進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同時,經典本身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意義。經典是人為創造產生的,又是為人服務的。它把人的生活世界和動物的自然世界區別開來,使人成為“文化的動物”。可以說,在人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過程中,經典賦予了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追求。經典的力量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對人格的塑造。經典通過以符號為載體的教育形式,教化引導人從以生死兩端為生命周期的“生物性的人”,轉化為“社會性的人”,進而成為“社會需要的人”。通過經典的力量和價值,我們不僅能在知識上得到充實,在思想上得到提升,更能在人格和精神上不斷完善,為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主持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華優秀傳統典籍、外國經典作品等,都是我們感悟歷史脈搏、追求精神滋養的重要資源。請談談我們從諸多經典中可以汲取到哪些哲思養分?
郭弄舟:研讀經典就是和先賢對話、提升自己智慧的過程。就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來說,它給我們提供的養分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維。隻有准確理解和把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才能真正讀懂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致盧格的信中,馬克思提出,要“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並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批判的哲學”。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二是實踐性特質。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也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關鍵所在。三是人民性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指出,“群眾給歷史規定了它的‘任務’和它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生動詮釋了“人民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發展的主體”。
李鐵錚:讀經典、悟原理,對於修養身心、錘煉品格極為重要。首先是經典對世界觀的滋養。經典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理解社會變遷和觀念演進,並以此構建開闊的全球視野。馬克思的《資本論》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本質和運作機制,揭示了經濟基礎對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社會變革的內在動力﹔《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揭示了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和人類社會的內在聯系,使我們更加關注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探討了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的原理,使我們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增強對全球事務的關注和理解。其次是經典對人生觀的滋養。經典中的深厚哲學養分,幫助我們理解生活的意義。例如,《庄子》中的“逍遙游”教導我們要超脫功名利祿,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寧靜﹔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則深入探討了存在的本質和人類的命運,使我們反思個人存在的意義,通過追求道德和善行找到生命的價值。最后是經典對價值觀的滋養。經典幫助我們確立核心價值觀,培養批判思維,並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剩余價值理論,引領我們關注勞動者權益和社會公平,理解社會不平等和沖突的根源,進而積極參與和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堅守倫理道德,追求個人修養與社會和諧﹔亞裡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討論了幸福生活與美德的關系,強調實踐德性的重要性。
吳劍鋒:經典不僅是歷史和文化的結晶,更是思想和哲理的寶庫。經典蘊含“驚奇”和“愛智慧”的哲思基因,能激活和喚醒我們的內在好奇和求知沖動。通過研讀經典,我們能汲取到:第一,思想的深度與自省。經典著作常常提出深刻的哲學命題,引導我們深度自省。中華優秀傳統典籍,如《論語》《道德經》,以及外國經典作品,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都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激發我們對人生意義、道德規范、理想社會等的反思與感悟。第二,多元的視角與包容開放的心態。經典著作來自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多元的觀察視角和思維方式。這種多元性有助於涵養兼收並蓄的胸懷和境界,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差異。例如,通過研讀西方經典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第三,歷史的洞察與反思。經典著作通過對歷史事件、動力機制和社會結構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揭示社會歷史演變規律的經典理論。這些理論洞察不僅幫助我們理解過去,也提供了一個理解當下和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框架。例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生產方式出發解釋社會變遷的規律,為科學認識和改變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維范式。
2 研讀經典的方法進路
主持人:萬事萬物皆有方法,掌握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讀經典、悟原理,也離不開科學的方法論指引。請談談在經典文本研究中要注意掌握哪些方法?
吳劍鋒:其一,研讀經典須善於自我提問。提問能促使個人對研讀經典有更深的覺察,建立與經典間的最初連接。通過自我提問,可以不斷促進主動思考,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探析到文本的深層意義。例如,有益於提升經典研讀體驗與獲得感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讀?有的讀者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而讀,有的為自我提升而讀,有的為完成任務而讀,基於不同原因或動機,適合的具體方法和目標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出於何種動機,隻要開始讀就會有收獲。其二,研讀經典須從興趣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經典著作能夠激發持續的研讀熱情。興趣將引導我們更加專注與投入,自行解決研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它是通往自身內在力量的一條通道,導引我們“把自己作為方法”。其三,研讀經典須勤於筆記積累。研讀筆記能有效提升研讀理解力。勤於積累讀書筆記有三項重要作用:一是鞏固記憶,加深理解。做筆記是復現和回憶的方法,寫筆記能夠有效地激活原先的研讀記憶和深化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二是積累素材,收獲反饋。寫筆記也是知識輸出的最初方式,它不僅可以為正式寫作積累素材,還可以促使我們檢查研讀的成果,建立深化理解的自我反饋機制,形成研讀與寫作間的良性互動,提升研讀的獲得感。三是豐富連接,激發創意。寫筆記還是一次深度思考的成果。在堅持寫筆記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個人的筆記系統,它能夠為研究和寫作沉澱構思,建立豐富的思想連接,從而激發觀點的創新。
郭弄舟:經典著作的生命力,既在於當它被創作時直接回應時代問題,更在於不斷地被后來者研讀、回應、批判、研討、質疑、辯駁。這些相關的文獻都與經典本身共同形成一個經典的文本群,從經典著作創作的時代走來,不斷延伸到當代。任何哲學社會科學經典都是回答人類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並繼續發展的鮮活理論。這些經典眼界廣闊、知識豐富,即使只是在某一專業領域的經典專著,其中也都會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的法文版序言中,曾對他的法國讀者們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對於研讀經典來說,也需要一番不畏勞苦的攀登,才能夠達到經典文本的思想高度。
就方法而言,其一,逐字逐句地讀。作家的寫作過程,是一字一句地將自己的思想表述出來的。因此在我們研讀的時候,也需要一字一句地研讀,對於文本存有敬畏,逐漸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其二,貫通反復地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無論是整部的經典著作,還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或片段,都需要完整地、反復地研讀,靜下心來揣摩作者的心思。不貫通研讀,不足以對文本議題有明確的概括,不足以對文本結構有清晰的認識﹔不反復研讀,不足以對文本思路有整體的掌握,不足以對文本細節有合理的解釋。
李鐵錚:在經典文本研究中,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把經典研讀與問題意識結合起來。基於此,我們應該在研讀經典時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涉及文本所探討的主題、作者的觀點、人物的行為等。通過提出問題、對文本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去挖掘文本的內涵。其次,把經典的歷史語境與思想史發展結合起來。經典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史。在經典研讀中要立足大歷史觀,弄清楚經典文本產生的歷史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等。這些背景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觀點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動機和目的。進而我們還需要把經典文本放在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中進行考察。這包括了解文本與其所處時代的其他重要思想流派或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及文本對后世思想的影響和傳承,並將其與當代社會的現實發展相聯系,從而為我們改造客觀世界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參考和理論依據。再次,把經典的思想內涵與當代價值結合起來。我們需要從經典文本中提煉出核心思想和價值觀進行梳理和分析,進而把這些核心觀點與當代社會現實相觀照,探討其在當今社會中普遍適用的價值意義,進而與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提出切實可行的應用策略和措施。最后,還應該綜合運用多學科方法,包括比較研究方法、注重歷史方法和社會歷史批評方法等,擴展經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全面解讀經典文本的內涵和意義。通過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揭示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從而更好地應用於實際生活和社會發展中。
3 經典的現實觀照
主持人: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請談談如何運用經典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郭弄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能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研讀其他經典也應如此,要聯系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來思考。在研讀經典著作時,要堅持守正創新。回到歷史而明其正,透視現實而得其新。在研讀中強調歷史性、學術性並不會削弱現實性的維度,反而能更接近現實,更深刻地把握現實。經典文本本身是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現實困境的思考與探索。我們應在回到歷史的基礎上,研析經典形成所處的時代背景,挖掘經典文本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並結合對現實的細致觀察與具體分析,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切實地思考當代的現實問題,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吳劍鋒:創新是研讀者的個人理解力、精神品質與社會現實互動的結晶。我覺得可以通過三個方面的運用來提升經典的現實觀照力:第一,將對經典的深度研討作為知識創新的交流平台。這樣的研討不僅僅是對文本內容的復述,更是對其思想深度的挖掘和批判。通過集體討論,學者們可以分享不同的見解,激發新的思想火花。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新穎的觀點和方法得以涌現,有助於打破學科界限,促使跨學科的思想碰撞和融合。第二,將對經典的細致研讀作為理論創新的資源庫。理論創新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不斷前進的動力,而經典文本則是理論創新的重要資源庫。經典的價值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能夠為現代理論創新提供論証方法、概念框架、語言風格和精神氣質等豐富的資源。通過對經典文本的細致研讀,我們可以提取其中蘊含的但尚未被充分發掘的思想資源和線索,還可以借助知識考古學、解釋學以及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發現和提煉出新的理論概念和方法。這種研讀方式有助於研究者形成批判性思維,推動理論的不斷創新。第三,將對經典的批判性探究作為方法創新的動力。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方法創新是提升研究質量和拓展研究領域的關鍵。批判性探究意味著不僅要理解和尊重經典中的思想,還要敢於質疑和提出挑戰,從理論問題和中國經驗出發,審視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發現其論証漏洞和理論局限,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轉化,從而推動方法的革新,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鐵錚:用經典推動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改造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豐富拓展並不斷學理化的過程。學理化,增強了經典理論的生命力和徹底性。當代青年人研讀經典不僅是提高其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更是引導其正確理解和把握時代使命、擔當時代責任的重要保障。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觀點仍不時以新的形態出現,當代青年人要深入理解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論力量和思想武器,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觀點的影響,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爭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在新時代背景下,隻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經典,才能更好把研讀經典和現實發展統一起來,著力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思想境界,積極投身於新時代的偉大實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專家點評
走進經典、把握時代、邁向未來
同大多數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青年理論工作者一樣,筆者的求學之路也是從學習和研讀經典開始的。為什麼要研讀經典,研讀經典有什麼用?怎樣才能把握經典,研讀經典有沒有高效的方法?歷史中的經典能否回答時代關切的問題?這是經常縈繞在廣大青年腦海中的問題。郭弄舟、吳劍鋒、李鐵錚三位同學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筆者感同身受。對於我們廣大青年來說,學習和研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我們掌握科學理論、走進時代現實、形成方法自覺、獲得歷史主動的成長過程。
一
在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習和研究中,研讀經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三位同學提到的,經典中蘊含著批判性思維、實踐性特質、人民性立場,滋養著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研讀經典,我們能夠獲得思想的深度與自省、多元的視角與包容、歷史的洞察與反思。
隻有通過對經典的深入研讀,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把握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理論不僅僅是幾個核心概念、若干重要判斷,也不僅僅是一套邏輯體系,更重要的是概念與概念之間、判斷與判斷之間的關聯,以及這些關聯或者邏輯體系背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讀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真切地理解經典作家探尋歷史規律的實踐歷程、經典作家探究科學理論的現實指向、經典作家追求客觀真理的價值關切。
經典凝聚了一代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探索,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已經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和歷史的揀選。真正讀懂經典,不是要帶著放大鏡回到故紙堆中去,而是要運用抽象力透過文本深入思想探索的進程,打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歷史場域。通過研讀經典,青年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確自身理論思考的歷史方位,更加主動地明確自身實踐創新的方法自覺。
二
實事求是地說,研讀經典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借助經典理解理論、把握歷史、明確使命,更是需要艱苦的探索。很多青年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經典太難讀了,到底怎樣才能讀懂經典呢?”“該如何看待歷史中的經典與當代理論發展之間的關系呢?”吳劍鋒認為,研讀經典須善於自我提問、勇於從興趣出發、勤於筆記積累。郭弄舟在強調研讀經典要逐字逐句、貫通反復讀的同時,還提到了經典著作在思想史上形成的“文本群”問題,非常有意義。這與經典文本研究中的科學方法論直接相關。李鐵錚從經典研讀與問題意識結合、歷史語境與思想史發展結合、思想內涵與當代價值結合三個角度闡述了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筆者看來,在研讀經典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堅持辯証歷史的觀點。
研讀經典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經典著作的文本是擺在我們台前案頭的客觀存在物,經典著作的創作過程、時代背景、思想語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經典著作的傳播和闡釋也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的過程,這構成了我們把握經典著作的客觀前提。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研讀經典,必須忠實於經典著作的原文,深入到經典著作創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思想理論情景之中,把握經典著作的思想觀點、敘述邏輯、理論方法。同時,經典著作傳播闡釋的客觀歷程,本身也構成了我們走進經典著作、把握科學理論、明確自身使命的必要參照。
研讀經典必須堅持辯証歷史的觀點。唯物辯証法強調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經典著作本身也不是獨立的存在,一部經典著作往往與其他經典著作一道,共同構成了另一個“文本群”,相互呼應,記錄了經典作家的創新成果。與此同時,經典著作本身的傳播歷程和闡釋成果,也已經內在構成了經典的力量以及我們把握經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中介。
三
三位同學聚焦當代青年如何運用經典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講得都很好。具體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這些經典的形成,距離我們已經很久了,對於今天的社會現實還有指導意義嗎?我們不妨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為例加以說明。
對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來說,廣為人知的是馬克思所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然而,將這部手稿放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形成過程中來看,可以發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為走向“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所作的理論准備。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充分証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經典著作,今天學習和研讀這部著作的重要價值就是,學習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秉持人的解放的遠大理想,充分利用人類文明先進成果,通過理論上的自我革命推動哲學方法論的創新。
對於《共產黨宣言》來說,結合這部經典著作的創作過程、理論闡述、傳播歷程,除了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將科學的世界觀同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闡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工作外,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將一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探索歷程。譬如,面對19世紀下半葉西歐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1848年革命前后工人運動的差異給出具體分析,為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指明了方向。對於能否“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判斷,馬克思恩格斯既堅持了唯物史觀,強調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但同時又立足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和俄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對俄國革命的道路給出了具體分析。
經典的研究和闡釋,總是同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關切結合在一起,以獨特的方式回應著時代的呼喚。當代青年應完整准確運用科學理論、系統深入把握時代要求、自主自覺明確奮斗方向,在研讀經典中推動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改造。
(作者:周嘉昕,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