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4-07-26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這“六個堅持”重大原則,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深刻總結和科學運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規律的認識,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第一條,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則居於統領地位的重要一條,深刻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寶貴經驗。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証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重大歷史關頭實現偉大歷史轉折,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黨的堅強領導的結果。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同樣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改革開放開創全新局面的根本原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又到了一個重要關頭,我們黨召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改革越深入,形勢越復雜,挑戰越嚴峻,任務越艱巨,越是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決定》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用一個專門部分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重要部署,對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初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堅持的最大價值取向。

改革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持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改革不竭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動員組織億萬人民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自覺堅持人民至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堅持守正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是我們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新時代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

改革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旗幟鮮明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強調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時,在宣示繼續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同時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一再強調“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改革改什麼、怎麼改,必須有政治原則和底線,要有政治定力,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

改革要勇於探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們,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以思想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提出一系列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引領新時代改革實現了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取得了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成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回應人民要求,勇於推進改革,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加強制度建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后半程要完成的主要歷史任務。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向全黨鄭重提出加強制度建設的重大課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把加強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上了重要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加強制度建設,是改革進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觀要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新時代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有了管總的目標,集中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結果的重大問題。新時代的改革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改革,它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把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部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改革重點,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總目標既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與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引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也是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在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說明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會“提出的許多改革舉措涉及現行法律規定。凡屬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以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在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說明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實現這個奮斗目標,落實這個頂層設計,需要從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有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並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重要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堅持系統觀念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新時代改革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這就要求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加強系統集成,以增強改革整體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堅持全局籌劃、統籌兼顧,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同向發力,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等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相結合,促使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相銜接,抓好改革方案協同、改革落實協同、改革效果協同,使各項改革發生“化學反應”,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

《決定》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並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謀劃和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強化系統集成,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尤其是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