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鐵血鑄忠魂

何叔衡的革命故事

作者:王毅 朱奕南    發布時間:2024-08-02   
分享到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法院舊址前的一座雕像,展現了何叔衡調解群眾矛盾的場景。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查部設立的控告箱。 江西瑞金干部學院供圖

何叔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原本是一位舊式知識分子,因不滿於舊社會的各種陳規陋習,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義無反顧踏上革命的道路。為了追求真理與進步,他遠赴蘇聯求學,回來后毅然投身於革命根據地的火熱斗爭,歷經戰火的洗禮與磨難的考驗,直至英勇犧牲始終初心不改,堅守共產黨人的信念與氣節。

為革命奔走的“忘家客”

何叔衡1876年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一個農民家庭,長大后,他邊務農邊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秀才。當時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何叔衡逐漸認識到了根源在於封建王朝的腐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他率先剪去辮子,並把家裡的裹腳布全部搜出砍爛,以示強烈的反封建決心。與他同為湖南寧鄉人的謝覺哉,也參加了革命。秀才帶頭鬧革命,一時間轟動湘中。

后來在長沙求學期間,何叔衡結識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志在改造社會的青年知識分子,逐漸轉變成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何叔衡提出:做人要有志氣,要為國家、民族干一番事業,不要斤斤計較個人與家庭的利益得失。在湖南第一師范結業后,他先后在長沙楚怡學校和第一師范附小任教,同時積極參加毛澤東、蔡和森等組織的革命活動。1920年冬,何叔衡與毛澤東共同發起成立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為了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何叔衡拋家舍業,為革命奔走,自稱“忘家客”。1928年夏,何叔衡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途經哈爾濱時,他作詩自勉:“身上征衣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風雨登輪出國門。”表達了自己以身許國、四海為家的人生追求。而在對待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問題上,何叔衡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安居鄉裡以善終的,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謀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的。”從這些話來看,何叔衡的人生觀是:不圖個人安逸享受,而求革命事業有成﹔不求一身一家謀升官發財,而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正如他自己所說:“革命者就要抱定舍身忘家的決心。”

當時,何叔衡已年逾五旬,但他為了研究革命理論,刻苦用功,最終學會了俄語。1930年回國后,何叔衡在上海主持中國革命互濟會的工作,擔負著救援被監禁的革命者及其家屬等任務。在他的影響下,何叔衡的兩個女兒也都先后參加革命,來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然而,在白色恐怖中,他的兩個女兒、女婿相繼被捕,二女婿夏尺冰不幸被敵人殺害。后來,兩個女兒在組織的援救下獲釋,何叔衡教育和寬慰她們:“一個共產黨員就是不應該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馬路上。”鼓勵女兒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做好黨的工作。

紅色政權的首任“大法官”

1931年,何叔衡來到中央蘇區,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檢察、民政、司法部門擔任要職。作為紅色政權的首任“大法官”,他反腐肅貪,疾惡如仇,提出“嚴明黨紀,堅決打擊一切貪污腐化分子”。

何叔衡工作嚴肅認真,堅決進行反貪整頓工作。在他的建議下,一些主要的機關單位和街道入口都設置了“控告箱”。蘇維埃工農群眾一經發現政府工作人員有貪腐問題就可以隨時舉報。

控告機制建立后,收到一封控告信,檢舉瑞金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升有嚴重貪污腐敗行為。何叔衡立即決定成立專案組調查,並克服多重阻力查清了謝步升的犯罪事實。然而,謝步升被關押后,專案組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謝步升的入黨介紹人、在蘇區中央局任職的謝春山竭力袒護謝步升,他認為謝步升並無大錯,並且說這是調查人員故意向謝步升發難。何叔衡十分氣憤,馬上派人向毛澤東匯報此事。毛澤東堅決支持何叔衡。最終,瑞金縣蘇維埃裁判部對謝步升進行公審判決,判處謝步升死刑。謝步升不服,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最高法庭提出上訴。臨時最高法庭開庭審理,否決了謝步升的上訴,維持原判。一時間,蘇區上下反響強烈,人民群眾看到了共產黨鏟除貪污腐敗的決心。

在蘇區的反腐敗斗爭中,何叔衡堅持實事求是,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經常到蘇區各地調研。他認為:“政權從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必須被監督。不等群眾上訪,就先下訪。”調研時,何叔衡會隨身攜帶“三件寶”——布袋子、記事本和手電筒,方便記錄和走夜路。

1932年,有人舉報瑞金縣委組織部長陳景魁濫用職權,向群眾攤派索要財物,利用地痞流氓欺壓群眾等問題。為了慎重起見,何叔衡還是決定先去調查核實。他親自帶領工作人員,深入案發地黃柏區和陳景魁家鄉大柏地走訪案件受害人、知情人。調查清楚后,何叔衡便以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的名義簽發了對陳景魁的逮捕令。

因為此事,很快何叔衡收到一封裝有子彈的恐嚇信。但他毫不退縮,說:“共產黨人生來就是與黑勢力作斗爭的,哪有好人怕壞人之理?這幫惡棍若不除掉,民眾何以安寧?”此時有人又傳出消息,說有領導講了,陳景魁不能殺。何叔衡卻不為所動,依法將陳景魁公審后槍決。

這種堅定的立場和決心,體現了何叔衡鐵面無私的高尚品質。正是本著這種敢於較真碰硬的精神,何叔衡先后查處了蘇區的很多大案要案,糾正了多個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令腐敗分子聞風喪膽,被廣大群眾譽為“蘇區包公”“何青天”。毛澤東高度評價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說“叔翁辦事,可當大局”。

“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決定實行戰略轉移。紅軍主力長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每天他拄著拐杖做動員工作,鼓勵大家“思想不能動搖,剩下一人也要同敵人作斗爭”,要堅信紅軍主力最后還會打回來。

中央蘇區淪陷后,留守人員分散突圍。1935年2月11日,何叔衡同瞿秋白、鄧子恢等從江西啟程向閩西轉移。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圍殲中央蘇區軍民,在這一帶借助復雜地形構筑了層層碉堡,設下了道道哨卡,布置大批部隊和地方保安團日夜搜山“清剿”。經過幾天的夜行晝伏,何叔衡等通過了敵人的重重封鎖線,於24日凌晨到達福建省上杭縣水口鎮附近的小徑村。然而,當地地主武裝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報告給駐扎在水口鎮的福建地方反動武裝保安團。敵人立即派兵前來“圍剿”。

何叔衡隨大家奮力突圍,但始終未能打開缺口。激戰多日,部隊已經筋疲力盡,就在隊伍原地休整時敵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眼看敵人向山頂涌來,何叔衡便要鄧子恢向他開槍,鄧子恢不肯,命令兩個護衛隊員架著何叔衡走。到了一個懸崖邊,為了不拖累戰友,也為了不當敵人的俘虜,何叔衡縱身一躍,跳下了山崖。

激戰過后,敵人前往山崖下搜尋,發現了頭破血流的何叔衡。他們上前進行搜身時,已頭破血流奄奄一息的何叔衡蘇醒過來,抱住敵人的腿拼死搏斗,結果被連擊兩槍,壯烈犧牲,時年59歲。臨難不苟的何叔衡用生命踐行了他“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錚錚誓言。

在革命的道路上,何叔衡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但從未有過絲毫的退縮與畏懼。對他來說,最深切的願望是見証革命的勝利,為此,他願意毫不保留地付出一切。何叔衡一生舍身為黨、舍家為國,彰顯了一位共產黨人的赤誠之心,他的崇高品質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作者單位:江西瑞金干部學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8月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