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進鵬: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開拓教育強國建設新局面

作者:懷進鵬    發布時間:2024-09-06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同志的偉大歷史功勛。1977年,鄧小平同志作出恢復高考的重大決定,以教育戰線為突破口,推動各方面的撥亂反正。鄧小平同志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的高度,精辟地闡述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鄧小平教育理論。這一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新發展。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保証。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這一論斷指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他重申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針,指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是培養人才的質量標准,並強調要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上有新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我們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是一個民族發展和振興最根本的事業。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現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他總結了我黨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與人才的風氣,為培養和選拔人才創造有利的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支撐,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擘畫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強化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支撐,努力將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

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精髓。鄧小平同志指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要把實現現代化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標,使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發展教育事業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要從自身特點和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目標出發,使今日的教育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世界。縱觀人類文明史,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把教育視為對未來的“戰略投資”和持久繁榮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我們要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鄧小平同志始終堅持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關鍵在教師。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強調要通過師范教育和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業務工作能力以及改進作風等”。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我們要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引導廣大教師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筑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教育事業已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今天,我們學習繼承發揚鄧小平教育理論,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錨定早日建成教育強國這一目標,主動超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以教育之力、教育之強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懷進鵬,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本文系作者在全國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言,刊載於《中共黨史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