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強化黨史賦能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實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201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江蘇省淮安市位於大運河的中心位置,是運河沿岸融匯南北文化的中心樞紐城市。淮安市黨史部門立足當地區位特點,緊緊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這一中心工作,主動作為、守正創新,用好用活大運河沿線的黨史資源,強化黨史研究成果轉化運用,聯合淮安市文旅集團以打造“大運河水上黨課”項目為牽引,不斷深化全方位合作、拓展融合式發展,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域紅色旅游,積極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黨史部門智慧力量。
一、打造紅色畫舫,開發全域旅游
淮安市委黨史工辦以“回眸百年 紅色運河”為主題,聯合市文旅集團將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童年讀書處、新安旅行團出發地、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橫溝寺暴動舊址、若飛橋等多個運河沿線的紅色地標進行串聯,開發涵蓋周恩來生平事跡、新安旅行團事跡、蘇皖邊區政府建設歷程、淮安黨組織的創建、新四軍在淮安的重要戰斗以及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的發展歷程等豐富黨史知識的淮安市“大運河水上黨課”,並制作配套畫冊,打造運河上的紅色畫舫,為廣大群眾提供喜聞樂見又意義深遠的紅色文化精品,以實境黨史講解這一新穎又接地氣的形式,吸引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和游客在領略運河風貌中追尋紅色記憶,不斷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社會效果。
二、拓展紅色空間,引領城市發展
2021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系統部署大運河“百裡畫廊”工程。淮安市委黨史工辦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參與市委中心工作,在“百裡畫廊”中鑲嵌紅色畫廊,主動推出紅色畫廊報紙專欄等特色項目,在運河沿岸網紅打卡點“龍首灣驛站”設立“紅色圖書角”,在“學習強國”等平台推出首部反映紅色畫廊微紀錄片《追尋紅色足跡 建設紅色畫廊》,打造引領綠色發展的紅色矩陣。與此同時,還積極帶動各縣區深入挖掘運河沿線紅色資源,建設陳毅渡湖碑、胡田大隊渡運河遺址等新一批紅色景點,大力助推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歷史文化、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大運河紅色畫廊項目曾5次獲“學習強國”平台推介。
三、放大紅色效應,助推社會發展
“大運河水上黨課”紅色畫舫自開放以來,年均接待來自全國的100多批次數萬名學員登船學習,充分發揮了該課程為裡運河文化長廊景區的引流功能,從而帶動吸引390余家商戶入駐景區,吸納就業人數2000余人,助推2023年淮安市夜間文旅消費淨利潤較2022年增長10多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61%,對促進區域人口流動、文化交流、鼓勵創業、穩定就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該景區於2022年8月正式獲批江蘇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大運河水上黨課”正逐步轉化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淮安新實踐的現實競爭力。
(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