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廣闊前景

作者:黃一兵    發布時間:2024-09-16   
分享到 :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指出:“新征程上,我們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對於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鍛造更為堅強的領導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的全部事業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都根植於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置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實踐充分証明: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於在改革上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有利於改革涉險灘、闖難關、啃硬骨頭,有利於統籌協調、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堅定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實行大部門制、扁平化管理,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全國率先上線企業跨省份遷移全程網辦系統,推進自貿試驗區“証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雄安新區在創新發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圖為2024年8月12日拍攝的雄安新區景象。 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陳世豪/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要擔負起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責任,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把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劈波斬浪、行穩致遠。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立健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推動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改革開放任務越重,越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越要堅持以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警醒自己,以自我革命精神鍛造自己,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對各級黨組織正確判斷形勢、科學謀劃改革、廣泛凝聚力量、推動改革落實,對廣大黨員、干部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素質能力、作風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始終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有效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証明,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助力,帶動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一路前行,我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生產國。圖為2024年8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機器人正在進行汽車四機點焊作業展示。 人民圖片 陳曉根/攝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體制機制要不斷完善,才能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在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不斷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積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把蘊藏於社會各種資源、各類組織、各個主體中的巨大活力解放出來,把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激發出來,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更為磅礡的奮進偉力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改革的主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深刻回答了改革“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來評判”的根本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改革之所以能夠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是因為我們黨始終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實踐充分証明,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主動精神,推動形成億萬群眾滿腔熱忱投身改革、萬眾一心支持改革、齊心協力推動改革的生動局面。切實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准人民脈搏、回應人民關切、體現人民願望、增進人民福祉,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立健全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黨的領導下廣泛動員和有效組織全體人民以主人翁姿態投身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和豐富的實踐成果,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最持久的制度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改革規律,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經驗,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更高要求相比,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來看,我國國家治理面臨許多新任務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不斷發展。同時,要清醒認識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生機活力的制度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更為有利的發展空間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是推動著改革向縱深邁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以自身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作出新貢獻。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有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現代化離不開開放,開放成就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必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國際合作注入更強動力,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堅持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自我封閉隻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隻有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更有力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彰顯中國力量,在推動全球開放合作中展現中國擔當,在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中提供中國方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更為堅實的安全基礎

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求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回顧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心存憂患、肩扛重擔,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保持了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提出並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証。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歷史發展表明,一個國家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往往都要經歷一個社會矛盾和風險的高發期。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門檻。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集聚起攻堅克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勢能,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作者:黃一兵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求是》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