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入關鍵時期
——在“紅廳論壇:讀懂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的主旨發言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用改革開放追上了與世界的發展“時差”,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都被這場激越人心的變革深刻改變。它以前所未有的跨越、舉世矚目的成就,給國家以富強,給社會以進步,給人民以信心,給世界以震撼,讓中國這艘巨輪駛入了全新的水域,也激發了世界關於變革和制度的豐富想象。
改革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我們始終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46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入關鍵時期。立足關鍵時期,繼續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必須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黨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舉措。這是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作出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不斷推進各領域體制改革,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問題導向,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形成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積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需要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把蘊藏於社會各種資源、各類組織、各個主體中的巨大活力解放出來,把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進一步激發出來,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改革開放既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獨特優勢的過程。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牢牢把握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努力以變革之力推動中國之治披荊斬棘、行穩致遠。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生機活力的體制制度保証。
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多年來,開放一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國的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是推動著改革向縱深邁進。在改革與開放的相互促進中,不僅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以自身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作出新貢獻,實現了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更良好外部環境、拓展更廣闊發展空間。
改革是有價值取向的,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來評判”的問題。我們黨始終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以人民為中心,使改革舉措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擁有了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確保改革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繼續把造福人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就一定能夠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
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早已成不可逆轉的大勢。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堅定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才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才有植根深處的清醒、堅定和自信。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必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作者:黃一兵,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新華智庫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