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於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握好以下戰略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抓緊進行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積極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環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要通過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推動發展農村新質生產力,建設農業強國。
﹝關鍵詞﹞習近平經濟思想﹔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戰略任務落實到位,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1﹞認真學習、全面領會新質生產力理論,提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自覺性,對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的不斷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決定著人類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形態、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這種作用既可以是促進作用,也可以是阻礙作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堅持了我們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同時,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
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P9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黨全國人民的頭等重要任務,聚精會神抓好經濟建設。應當看到,經過46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改革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改革了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釋放出經濟增長的強大活力,我國經濟已經有了巨大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跨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發展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把全黨的注意力繼續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對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88年,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我認為科學技術還是第一生產力。把科學技術上升到第一生產力的位置,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科學技術認識的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是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生產力發展規律認識的新成果
生產力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不斷增強了發展生產力的自覺性,加快了生產力進步的速度。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要素。從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和內涵來考察,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所有的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生產成果等,都是由作為勞動者的人創造出來的。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就是要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發展教育和醫療事業,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勞動技能和健康水平,特別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大批能夠熟練使用先進技術裝備的技能型人才。要增加對教育的投入,辦好各級各類教育。在這方面我們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例如芬蘭隻有500多萬人,人均專利申請量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種產品技術在全球領先,曾經是我國引進技術的重要來源國,人均GDP達到5萬多美元。從幼兒園到研究生全部實行免費教育。總結芬蘭的經驗,“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
生產工具是人類改造世界和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手段,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不同的生產工具決定著勞動效率的高低,也成為社會發展階段的標志。石器伴隨著遠古原始社會,青銅器帶來了奴隸社會,鐵器萌生了封建社會,近代機器的出現催生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如果說此前的生產工具是靠人力、畜力驅動,機器大工業則以化石能源驅動。迄今為止,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有其標志性能源和機器裝備。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人類才有了火車、輪船,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內燃機的出現,才有了汽車、飛機,主要能源是石油﹔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催生了整個現代工業文明。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將以數字化、綠色化為標志,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和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中心的應用,各個傳統產業將成為智能化產業。化石能源將被綠色低碳、零碳能源所取代。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我們已經落后了,直到現在仍在一些領域補課,那麼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我們同發達國家已經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在某些領域處於稍微領先的位置。
勞動對象主要指土地、礦產、原材料等,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相結合,才能生產出人類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產品。隨著科技進步,勞動對象不斷變化,范圍不斷擴大,具有各種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不斷出現。例如,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各種復合化工材料逐步替代金屬材料,由於每生產可替代一噸金屬材料的化工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僅為金屬材料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可帶來單位GDP能源消耗的大幅下降。隨著碳纖維、石墨烯、人造金剛石、碳芯片等碳基新材料的問世,有人把20世紀稱為“硅世紀”,把21世紀稱為“碳世紀”,材料工業革命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求我們以科技創新帶動高質量發展,力求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由前三次的跟隨轉變為同步和引領。1956年,毛澤東曾指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充分激發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有可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把擴大內需與調整結構有機結合的重大戰略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當前經濟運行的客觀實際出發做出的正確判斷和重大決策。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投資,將為擴大內需做出重要貢獻。
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把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避免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又可以提高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水平,補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增強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這就能把擴大內需的過程轉變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把握好戰略重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任務,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戰略重點,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新興產業出現,帶動生產力的發展。集中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是中國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的機會。
根據國家發革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體包括:(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如數字經濟,包含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網絡經濟等﹔(2)生物產業,如生物醫藥、腦機接口、中醫藥現代化、農畜產品育種等﹔(3)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如航天工程、飛機制造、發動機、精密加工中心、海洋工程等﹔(4)新材料產業,如碳纖維、石墨烯、各類特殊性能材料等﹔(5)新能源產業,如,低碳零碳能源、清潔可再生能源等﹔(6)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7)節能環保產業,包含能源高效利用、循環經濟、碳扑集等﹔(8)數字創意產業,如電商、帶貨短視頻、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我們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佔領全球制高點。特別是集中力量,盡快在芯片技術、量子技術、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基因技術、航空航天、綠色能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把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培育為新經濟增長點,就能打破國外的封鎖,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個產業相互融合,在相互滲透、借力、賦能中得到發展,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突出表現在信息技術賦能各個產業,可謂無孔不入。要把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突破口,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力求用基礎科學的突破為應用技術研究發展提供新賽道。如在硅芯片技術上我們落后了,但在量子芯片、光子芯片、碳芯片技術上,可通過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取得突破,實現超越。要加大力量補齊短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競爭力。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面廣的特點,要以行業優勢企業為龍頭,聯合眾多中小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或產業集群,實施集群式發展。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打造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增強資金保障能力。發揮創業投資和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項目的投資牽引作用,按市場化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發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加大創業板、科創板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二)抓緊進行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
運用數字化、綠色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項重大任務,對優化投資結構、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南亞轉移。隻有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智能化改造,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用數字孿生技術把傳統生產線改造為無人化的智慧生產線,才能把勞動密集型產業留在國內。同時,也隻有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傳統產業中能源資源密集型佔較大比重。應當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降耗技術加以改造,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貢獻。冶金、建材、化工、物流等行業是高耗能、高排放產業,要積極推廣利用綠色能源和低碳能源,採用新型特殊性能材料和復合低碳材料,實驗推廣氫氣煉鋼,推行以塑代鋼。積極推廣工業和生活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智能和新能源汽車。我國在綠色能源技術和綠色產業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要積極擴大綠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產品。
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既需要精密的傳感、控制等設備,又要有針對不同生產線的軟件系統,是一項技術和知識密集度很高的工程,必須由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來完成。像華為、中興、騰訊、阿裡等公司現在都有這樣的能力,並正在擴大相關服務。蘇州市提出2023年底以前全部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任務。各地政府都應當把本地企業的數字化綠色化改造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做出規劃,並給予鼓勵和政策支持。全國完成這項改造任務后,我國工業將跨上一個新台階,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嶄新的面貌參與全球競爭。
(三)積極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作為前提條件。現代化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類。信息基礎設施又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泛在高效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等。創新基礎設施包括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有了現代化基礎設施,就能放手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服務,如雲辦公、雲課堂、雲視頻、雲商貿、雲簽約、雲醫療、雲游戲等,從而改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且建設周期長、投資回收慢。這一特點正好適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近20多年來,我們迅速地建設起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和信息網,極大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條件,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人擔憂基礎設施建設欠債較多,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著眼於長遠發展,著眼於國家安全,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這些欠債就會逐步償還。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落后於我國,必將制約其數字經濟發展。當然,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統籌規劃、精打細算,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能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雖耗資巨大,也應在科學規劃、周密設計的基礎上果斷決策、及時開工。三、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心環節新質生產力必須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所有這些技術都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這就需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美國近兩屆政府推行遏制中國的政策,用“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友岸外包”、拉幫結伙等手段,竭盡全力對我國經濟進行打壓、封鎖、圍堵,妄圖剝奪14億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如何打贏中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不可回避的嚴峻挑戰,而打贏中美科技戰是最為關鍵的一仗。
以科技創新帶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打贏中美科技戰的有效手段。要盡快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抓緊抓好。必須針對卡脖子技術,由政府組織制定和實施強有力的科技攻關計劃,建立明確的責任制,分秒必爭逐個攻克。芯片是現代產業的糧食,過去我們長期依賴國際市場供給,發展起了龐大的應用數字經濟。美國拉攏盟友,組建芯片聯盟,在芯片產品和芯片制造設備上對我國企業斷供,妄圖永遠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我們一定要丟掉幻想,下決心攻克芯片自主生產的難關。要把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技力量整合起來,充分滿足研發和生產的資金需求,採取多種技術路徑和一切必要措施,在芯片自主供給上打一場新的“上甘嶺戰役”。我們堅定的相信,芯片生產的難關一定能夠被攻破,進而乘勝前進,建立起全球領先的新質生產力。
對於產業發展的共用技術和卡脖子技術,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盡快予以攻克。政府有關部門應圍繞重大技術攻關課題,組織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研發隊伍,實施協同攻關。要發揮“兩彈一星”的優良傳統,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務必在關鍵設備、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重視培育一批具有超強創新能力的企業,使之成為行業發展的排頭兵和領軍者。華為公司用30多年時間,從零起步,迅速成長為全球通訊技術領先企業,美國政府集全國之力打壓。但是華為公司用四年時間,埋頭苦干,潛心研發,每年科研投入超過1000億元,用新技術新產品打破了美國的封鎖。他們不甘失敗、勇於反擊的精神值得弘揚。各地政府和企業應當學習研究華為成功的經驗,努力培育鍛造一批像華為一樣的創新型企業,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
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骨干和帶動作用。國有企業集中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現代化產業技術進步中處於前沿。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在現代化產業發展中的支柱作用和引領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打頭陣、當主力。要圍繞增強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國有企業科技研發投入的激勵機制、技術成果的評價考核機制,把國有企業潛藏的巨大創新能力釋放出來,為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出歷史貢獻。
要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全球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實施開放性技術創新。美國之所以長期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居於領先地位,關鍵在於吸納了全球人才。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借鑒美國的經驗。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評價生產力水平和成效的最終標准,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綜合作用的結果。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決定著社會產品在滿足勞動者自身需要之外剩余產品的數量。這種剩余產品的數量又決定著社會有多少人可以從事精神文化和科學技術工作。從事非物質產品生產的人數越多,精神文化和科學技術就會越繁榮,反過來又會更加有力地促進物質產品的生產,形成生產力發展的良性循環。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每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后一百年左右,由於戰亂結束、社會安定、生產發展,都會出現一個文化繁榮時期,推動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7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期,我國經濟文化大繁榮、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已經和即將到來。生逢盛世,我們每個華夏兒女不僅要分享成果,更應有所作為,為中華復興和經濟文化繁榮做出貢獻。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靠技術進步,社會分工的發展也能帶來新的生產力,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揮重要作用。如電商的發展,雖然對傳統商業會帶來沖擊,但是由於借助互聯網平台,人們節省了逛商場的時間,創造了“快遞小哥”這一新的龐大就業群體,帶來了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列寧曾經指出,歸根到底,勞動生產率是決定新的社會制度戰勝舊的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力量。資本主義能夠被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求我們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出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們在勞動生產率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特別是用人均GDP來衡量,美國是我國的六倍多。在勞動生產率上超越發達國家,仍然任重道遠。我們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伏下身來,埋頭苦干,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勞動生產率的超越。
在勞動生產率上,無論在國內還是同國外相比,農業毫無疑問是差距最大的部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水平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低。農業勞動生產率隻及全社會平均水平的32%。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9。由於國內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2023年進口農產品和食品4423億美元,貿易逆差2669億美元。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如何改變農業弱勢地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依靠農業自身的積累能力是不可能的。2015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這就是要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隻有建立城鄉統一、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大量引入社會資金,加快用智能化、數字化、精准化、綠色化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提高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水平,才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中國農業的先天不足是人多地少,全國現有1.77億農業勞動力,勞均耕地10畝略多一點。美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為8000畝。所以,隻有繼續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才能為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供前提條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之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明確了耕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為農村土地承包權和使用權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挂鉤政策,宣告農村改革進入新階段,必將吸引大批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建設。農民依靠對耕地的承包權和宅基地的資格權,可以享有對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即法人財產權,農民以土地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可以大幅度增加財產性收入,從而迅速縮小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通過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推動發展農村新質生產力,建設農業強國,惠及農村近5億人口,將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僅對解決當前需求收縮突出問題、消除經濟下行壓力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為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鄭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研究員)
(來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