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見人見事、生動鮮活、體例創新的黨史著作
眾所周知,編撰黨史書是一項責任重大的系統工程。《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9卷本,歷經15年的辛勤耕耘終於問世了。我參與了1942、1943、1949年三卷書稿的審讀。體會比較深的是,編年史體裁的黨史書,要達到政治性、權威性、資料性、思想性、學術性與生動性於一體,要體現出“重要、典型、鮮活、平衡”的原則,這些要求是很高的。過去編輯這類型黨史書,主要提供黨史學界、思想理論界、高校相關專業師生研讀,受眾面比較窄。而這次出版《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是為全黨全社會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權威讀本,讓正確的黨史觀得到范圍更廣更深入的傳播,特別讓廣大青年通過閱讀,增強正確的歷史記憶,堅定歷史自信。故此,在確保政治導向正確、史實准確的同時,還要力求鮮活生動可讀性強,才會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才會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要達到這個目的絕非易事,其中最難的就是,要把史料選材的准確性、學術觀點的嚴肅性與記述文字的生動性、內容豐富的可讀性有機融為一體。可喜的是,這部黨的編年史在既有的編輯規范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基本達到了這個要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沿著黨史發展的主題主線脈絡,在每個時段抓住重點,重大事件不遺漏的前提下,為黨史重要人物特別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單獨寫條目。例如,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毛澤民被殺害,即在這個日期為兩位先烈專門寫了兩段生平簡介。這是其他類型黨史書籍沒有過的寫法。讀后令人印象深刻,肅然起敬。
二是,從黨中央批准的黨史軍史、黨的文獻集、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集和他們的年譜傳記等權威版本中摘取的各個時段黨的戰略決策、思想理論觀點等,基本都是最主要、最精華的部分。論斷不僅思想深邃、意義深遠,而且大都文採飛揚、語言生動,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有所感悟。
例如,1942年卷2月15日至17日條目,記述的是毛澤東參觀諷刺畫展后,約華君武等同志談話。條目最后落到毛澤東從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缺點的視角談漫畫。他說:“這樣的漫畫,在魯藝內部是可以畫的,也可以展出,而且可以畫得尖銳一些。如果發表在全國性的報上,那就要慎重,因為影響更大。對人民的缺點不要老是諷刺,對人民要鼓勵。對人民的缺點不要冷嘲,不要冷眼旁觀,要熱諷。魯迅的雜文集叫《熱風》,態度就很好。”這段談話語氣平和,展現出毛澤東尊重藝術和對人民謙遜恭敬的態度,現在讀起來仍然讓人心裡很溫暖。這樣的寫法,見人見事、細節生動、可讀性強。
1943年正是我們黨整風進入高潮階段,也是我們黨風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階段。所摘錄的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論述,既非常深刻又很鮮活生動,該卷6月6日條目,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說:學風是思想方法問題,黨風是實踐問題,隻有在后一時期(今年下半年)注重黨風,才能將思想方法應用於黨性的實踐,克服黨性不純現象。那怎麼理解黨性呢?毛澤東關於黨性的論述有很多。1942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博古提出的改造《解放日報》草案。毛澤東在會上發言中說:黨報要反映群眾,執行黨的政策。黨性是一種科學,是階級性的徹底表現,是代表黨的利益的,無論什麼消息都要想想是否對黨有利益。寥寥數語,就點明了學風、黨風、黨性的本質屬性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件大事。1943年卷摘錄了鄧小平6月5日在太行分局和一二九師直屬機關召開的干部大會上作報告的一段內容。鄧小平有針對性地說: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革命本身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共產國際,中國黨仍然要產生。任何革命不是能輸出與輸入的,沒有各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條件,任何的輸入都不能產生革命運動,這從我黨的發展歷史中可以找到確據。我們的幾十萬黨員,幾十萬軍隊從哪裡來的?是共產國際輸入的嗎?中國共產黨如不適合中國,怎能創造這些力量?正因為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與中華民族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它才能創建與發展力量。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一定要運用於實際,才能表現力量。這些擲地有聲的論斷,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決定性條件和發展壯大的歷史必然性。這些論斷,直到今天仍是我們批駁誣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是“舶來品”謬論的有力思想武器。
翻開1949年卷2月1日條目,記述到達解放區的56位民主人士致電毛澤東、朱德,慶祝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電報指出:“我人民解放大軍,乃人民之武力,革命之先鋒”,“近者錦沈大捷,使東北全部解放﹔淮海大捷,使京滬徹底動搖﹔而津沽大捷,尤使北平古都兵不血刃而告光復。武功彪炳,空前未有。革命完成,指日可待。”表示希望徹底掃除蔣美反動勢力,各人“願竭力追隨,加緊團結,為中國之建設奮斗到底。”這封電報字字珠璣,句句屬實,充溢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息,更洋溢著期盼徹底掃除蔣美反動勢力,追隨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激情。這篇文採飛揚的電文也是第一次收入黨史書。讀者從字裡行間可以品味到,三大戰役的勝利讓民主人士何等的歡欣鼓舞、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何等的成功,人民解放戰爭摧枯拉朽、風卷殘雲何等的波瀾壯闊。
三是,在堅持編年體編寫規范的同時,不是絕對按時間順序一條一條地記述,而是適當採用紀事本末體的寫法,將一些不宜按時間順序斷開記述的重要事件,包括某一時段歷史背景的交代,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關聯,採用綜合歸納“打包”編寫。例如,每一條目開頭均有一個精當的引段句,每年度首條目引段句后均對本年度面對的國際國內、黨內黨外形勢有一個簡略背景交代。這種寫法,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內容豐富,不枯燥,全書時起時伏的節奏感和歷史感比較強。這樣處理自然增強了鮮活生動可讀性,成為這部黨史書的一個特色。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秘書長,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