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歷史啟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堅實基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從黨的歷史中汲取豐厚營養,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用黨的歷史啟迪智慧、鼓舞人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敢於突破、勇於改革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消滅了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破除體制障礙,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突破、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進入新時代,從黨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系統整體設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改革既要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更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然會遇到重重阻礙,需要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總結提煉我們黨破解難題、攻堅克難的歷史經驗,既能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歷史借鑒,還能進一步激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必須持之以恆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記錄好、總結好、宣傳好黨的歷史,講好黨的故事、講好改革的故事,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激發全黨全社會奮發進取的內生動力,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支撐。
以偉大建黨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力量既是中國共產黨推動改革開放實踐的磅礡偉力,也是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力量支撐。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構建起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把偉大建黨精神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求真底色,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豐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在堅定理想信念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擔當品格,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擔當民族復興的使命,不斷增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斗爭意志,既敢於斗爭,積極應對外部的風險挑戰,又刀刃向內,勇於進行自我革命。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民情懷,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黨在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中的領導地位,著力增強黨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
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紅色遺存遍布全省,紅色文化獨樹一幟,蘊藏著豐厚的紅色資源,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凝心聚力的現實需要。我們要著力挖掘黨在甘肅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艱辛歷程和重大成果,聚焦在“三大作風”“三大法寶”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飛躍中的甘肅貢獻開展理論研究,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理論闡釋,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加強研究闡釋,引導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要著力挖掘黨在甘肅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黨史人物及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黨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推出一批有影響、有深度、有分量的優秀研究成果,充分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把歷史、現實、未來有機貫通起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的強大精神力量﹔要著力挖掘甘肅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留存下來的紅色書信、紅色詩詞、紅色歌謠、紅色劇目等先鋒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獨具特色的甘肅紅色文化標識,唱響紅色文化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勵全省上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飽滿的熱情,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
作者為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來源:《甘肅日報》202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