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西征經過了今寧夏的九縣和100多個村鎮,進行和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對寧夏人民的革命斗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寧夏六盤山是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胸懷,飽覽六盤風光,展望革命前景,吟出了《長征謠》。到陝北后,他在瓦窯堡把《長征謠》改成《清平樂·六盤山》壯麗詞章:“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1961年9月,毛澤東應寧夏同志的請求,手書《清平樂·六盤山》一詞贈給寧夏人民。2020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強調指出:“要發揚毛主席在《清平樂·六盤山》中所抒發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勇於斗爭、善於斗爭。”
寧夏建黨建政和解放第一縣
從1936年5月18日至11月下旬,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西征。寧夏是紅軍西征戰役的主要戰場。西方野戰軍總部曾設在今同心縣的豫旺堡和羊路鄉吊堡子。西征戰役從1936年5月開始至7月底結束。在西征戰役中,載入軍史的重大戰斗有11次,在寧夏進行的有5次,即下馬關戰斗、王家團戰斗、鹽池戰斗、紅城水戰斗和七營戰斗。紅軍西征,先后解放了寧夏的鹽池、豫旺和時屬甘肅省的固原北部、海原東部等廣大地區,廣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民主革命斗爭,建立紅色革命政權和地方武裝,把陝甘革命根據地擴大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紅軍西方野戰軍總部先后建立了鹽池、豫旺、固北、靜寧等縣級委和固原縣工委。同時,建立了鹽池、豫旺、固北、靜寧縣蘇維埃政府。各地還建立了區委和區鄉兩級蘇維埃政權,成立了商會、工會、團委、婦聯、統戰等黨群組織和赤衛隊、游擊隊等地方武裝。這大大地擴大了黨和紅軍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播下了革命火種。
鹽池縣是紅軍西征解放寧夏的第一個縣。1936年6月21日,在紅七十八師韓先楚師長指揮下,紅軍解放了鹽池縣城。從此,鹽池縣成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鹽池縣始終是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的經濟支柱,是中國共產黨抗日和反摩擦的前哨陣地,也是陝甘寧邊區的對外窗口,為抗戰勝利和保衛陝甘寧邊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全國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
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期間,黨和紅軍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原則。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長征經過寧夏時,發布了“三大禁條、四項注意”。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發布了《回民地區守則》。1936年5月,西征紅軍出發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了《對回族人民的宣言》,紅軍總政治部頒發了《關於回民工作指示》,並規定了紅軍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三大禁條、四大注意”,對開展民族工作制定了具體的政策,提出明確要求,並在紅軍各部隊中深入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從而大大提高了廣大指戰員宣傳和執行的自覺性。西征紅軍進入寧夏后,從各級首長到每位戰士,都認真地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實際行動感召各族群眾,消除民族隔閡。西征紅軍和當地各族人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血肉聯系,紅軍的軍事行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全力支持,為西征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1936年10月20日,經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批准,我國第一個回族自治政權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舉行成立大會,庄嚴宣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誕生。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是黨的民族政策從“民族自決”向“民族區域自治”轉變的起點。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指出,豫海縣回民政治政府的建立是“我們黨對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實踐”。
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爭取、團結東北軍及一切抗日武裝,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早日形成,是紅軍西征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紅軍西征期間,黨和紅軍認真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開展對東北軍和其他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工作。1936年1月25日,紅軍將領發表《紅軍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至東北軍全體將士書》,指出:隻有抗日反蔣才是東北軍的唯一出路。6月20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於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明確指出:“爭取東北軍走上抗日是我們的基本方針。”根據中央指示,紅軍各部隊都設立了爭取東北軍的工作機構,積極開展對東北軍的統戰工作,逐漸消除了兩軍之間的敵對情緒。9月中旬,西方野戰軍與東北軍雙方達成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日救國的秘密協議。9月18日,紅軍與東北軍還在楊郎鎮召開九一八事變5周年紀念大會,會上雙方部隊官兵群情激憤,同仇敵愾,振臂高呼:“打回東北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將抗日救國的熱忱融為一體。西征紅軍對東北軍的統戰工作的成功,激發了東北軍廣大官兵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決心,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分化,促進了“西安事變”的發生,對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紅軍長征最后一個會師地、長征結束地
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是黨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西征的戰略目標之一。1936年10月9日,紅一、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紅二軍團到達將台堡,同紅一軍團領導及第二師在將台堡會師。將台堡會師,是紅軍長征中的最后一次會師,它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10月24日,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報告:“三個方面軍已經完全回合(會師)。”1996年,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經中央同意,將10月22日定為“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紀念日”,即“將台堡會師紀念日”。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從北京直飛固原,驅車70多公裡到將台堡,冒雨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並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西征,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1936年7月至9月,埃德加·斯諾由北平出發,不畏艱險,排除各種阻撓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斯諾是在紅色區域採訪的第一位西方新聞記者。8月中旬,斯諾來到西方野戰軍的總部和紅一軍團司令部所在地寧夏豫旺堡,在這裡歷時兩個多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部隊,進行緊張的採訪活動,獲得了大量有關紅軍的珍貴資料。斯諾訪問陝北革命根據地期間,採訪毛澤東等中共重要領袖撰寫成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書。該書用近1/4的篇幅描述了紅軍在寧夏境內的活動,為世界了解“紅色寧夏打開了一扇窗戶”。其間,斯諾還在豫旺堡的城牆上,拍下了“抗戰之聲”這張珍貴的抗戰歷史照片。1937年10月,當《西行漫記》的英譯本在英國倫敦正式出版時,扉頁上用的正是“抗戰之聲”這張照片。1939年,斯諾再次到延安採訪,毛澤東高度贊譽《西行漫記》是外國人報道中國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4年10月16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