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收官上甘嶺精神代代傳承

作者:李夏至    發布時間:2024-10-31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

本報記者 李夏至

昨晚,國內首部以影像藝術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全過程的電視劇《上甘嶺》在央視一套收官。沖鋒號響起,15軍的將士們終於等來了大反擊的時刻。貫穿全劇的“上甘嶺智慧”和“上甘嶺精神”,則通過該劇全面而不失具體、宏大而飽含深情的講述得以完整呈現。

作為“北京大視聽”重點文藝項目、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扶持項目,《上甘嶺》的收視數據全線飄紅,截至收官前,該劇觀眾規模突破2億,最高收視份額達7.28%,酷雲數據顯示該劇目前位列2024年劇集平均收視率年冠。與此同時,陪伴了整整24集的觀眾也紛紛表達不舍,為這場殘酷而艱難的戰役最終迎來了寶貴的勝利而唏噓感慨,更對劇中呈現的英雄們念念不忘。

熒屏外,一群特殊的觀眾同樣心情澎湃。他們中,既有當年曾在光榮的15軍中親歷過殘酷戰場的軍人,也有為上甘嶺戰役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的后代。

黃士俊接受採訪。

志願軍老戰士黃士俊:

戰役比電視劇殘酷得多

今年8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黃士俊,就是光榮的15軍的一員。他是四川人,1950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志願軍。在內江軍分區軍干校集訓后,12月他隨15軍29師到達河北邢台。“部隊在那裡做戰前准備,並更換蘇式武器。我被分配到86團1營3連當文化教員。集訓期間,我們用四川話交流,剛離開家鄉,心裡滿是不舍和難受,那種離鄉背井的滋味到現在都還記得。”

回憶起當年的戰斗,黃士俊直言,“上甘嶺戰役比電影電視劇殘酷得多”。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他所在的29師86團作為15軍預備隊待命。直到10月28日,他和戰友們從五聖山開始移動,29號夜間向597.9高地進發,一路上困難重重。“敵人從53、153高地方向進行封鎖,炮彈不停地在周圍爆炸,那片區域簡直就是死亡之谷,前進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我們在被炸碎的岩石間匍匐前進,小心翼翼,不敢發出一點聲音,生怕暴露自己。”

前進途中,二班的副班長符光宇兩腿不幸被炮彈炸斷,他強忍著劇痛,讓同志們從他身上踩過去。連爆破組長邱憲章帶領兩名戰士,在連續炸毀三個地堡后,英勇犧牲。整個連在陣地上堅守了4天4夜,黃士俊回憶說,這4天4夜簡直就是煎熬,“我們時刻保持警惕,打退了敵軍數次反扑。敵軍一次次地沖上來,我們一次次地把他們打回去。這場慘烈的戰斗過后,全連155人隻剩下21人。”

1954年,黃士俊隨部隊回到國內,1981年轉業,1994年8月退休。在和平年代,他一直將自己的立功証書深藏起來,從不提及這段經歷,就連家人都不知道。直到2018年,退役軍人事務部採集退役軍人信息時,他的故事才被大家知曉。黃士俊說:“為國出征是我應盡的責任,真正的功臣是那些英勇犧牲的烈士。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夠有機會去上甘嶺烈士陵園,祭奠那些長眠在那裡的戰友。”

聶昭華接受採訪。

原志願軍師政治委員聶濟峰之女聶昭華:

劇中很多故事是真人真事

原志願軍師政治委員聶濟峰之女聶昭華近些年一直在整理父親有關上甘嶺戰役的資料,電視劇《上甘嶺》開播之前她就十分關注,她想知道,“今天的人們怎麼認識昨天的上甘嶺”。在她看來,該劇除了塑造了宏大戰爭場景外,也將英雄的形象逐一展開,除了邱少雲、黃繼光,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戰斗英雄,都隨著劇情“走”到觀眾面前。

“這部劇的出現是十分及時的,老版《上甘嶺》已經拍了很久,對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事情他們都不太清楚了。通過這樣一部電視劇,讓年輕人明白我們過去志願軍是多麼地艱難,又付出了多少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年代,這很重要。”聶昭華在清理父親的遺留資料時發現,對老一輩革命者來說,抗美援朝戰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對其一生的影響都是刻骨銘心的。

聶昭華根據父親遺留的資料,並大量走訪了當年參加志願軍的戰士和將領們,最終寫就了《上甘嶺:攻不破的東方壁壘》一書。書中採訪到了一位當年上甘嶺戰役中15軍炮兵連的老戰士,從他那得到了很多關於上甘嶺的一手信息,老人家反復叮囑聶昭華,要好好寫上甘嶺的故事,可就在採訪結束后沒多久,老人家就過世了,而他的葬禮上則要求親屬們播放那首《我的祖國》。

聶昭華本人在進入部隊后,也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志願軍精神的感召,她至今依然執著於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復原上甘嶺戰役的原貌。在她看來,作為15軍的后代她責無旁貸,她要完整地講述先輩的經歷,讓更多人知道上甘嶺戰役,知道先輩們頑強奮斗的革命意志,並將這種精神傳承和弘揚下去。“這部電視劇裡出現的很多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比如為了救下一個人而犧牲很多人,為了守住坑道在極端缺水的環境下去喝尿。但我們講述這些故事,就要用史料去講。”聶昭華表示,她的工作就是去找到這些史料,讓真正的親歷者去重現歷史的真實情況,讓真正的英雄“說話”。

《上甘嶺》宣傳海報

《上甘嶺》宣傳海報

烈士親屬葛保陽:

讓上甘嶺精神激勵后人

葛保陽是志願軍15軍45師134團2營6連排長葛洪臣的侄子,電視劇《上甘嶺》的播出,讓他作為烈士親屬十分激動。

在眾多犧牲的烈士中,葛洪臣的戰斗故事異常慘烈,曾多次被報道。1952年10月25日,在上甘嶺戰役進行到第11天時,美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我537.7高地北山發起連續進攻。在打退敵人兩次沖鋒后,葛洪臣左臂再次負傷,仍堅持戰斗。當美軍第三次向我陣地沖鋒時,葛洪臣腹部中彈,腸子外流,他咬緊牙關,把腸子塞進腹腔,裹住腹部又指揮部隊打退敵人兩次沖鋒。

當時我7號陣地上的指戰員已全部傷亡,葛洪臣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忍著劇痛,繼續堅持戰斗,掩護傷員全部轉入坑道。在彈藥用完,敵人從四面包圍上來的時候,他毅然拉響最后一顆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1953年4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決定給英勇無畏的優秀排長葛洪臣追記特等功,追授“二級英雄”的光榮稱號。葛保陽說,至今在五聖山的石壁上,鐫刻著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名字,“英烈們舍生忘死、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確保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影視劇中的故事並非虛構,而他也希望如今的觀眾能夠借助影視劇的表達,更多了解真實的上甘嶺故事,讓上甘嶺精神激勵后人,也將其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