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學習的一次全新體驗

——讀《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作者:趙士剛    發布時間:2024-11-01   
分享到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著的《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下簡稱《編年史》),是一部由29卷本組成的記述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正史巨著。《編年史》以編年體為主並輔之以紀事本末體,在黨的正史著作中別開生面。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相關工作的研究者,我在捧讀之際,不僅為這部巨著“集政治性、權威性、資料性、思想性、學術性、生動性於一體”的深厚底蘊和整體風格深深吸引,也為《編年史》編著者的史學匠心和學術耕耘深深感動。

一、掇歷年重大史實之精要,史料來源可靠且實現多處來源的歸並整合

作為一部以編年體為主全面反映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的多卷本基礎讀本,《編年史》根據每日、每月或每一階段的史料排列篇章,以日系月,以月成章,以年成卷。這看似簡單,實則是對編著者的學識與水平的巨大考驗。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波瀾壯闊,反映這一時期黨史的文獻可謂卷帙浩繁、內容廣博,要編好這部《編年史》絕非易事。

——從形式看,《編年史》既不能以簡明史料直述直議,也不能僅用一兩句話記述大事,更不能僅把現成的歷史文獻匯編成冊,而是要以充分的史料寓論於史。

——從內容說,《編年史》既要全面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對外關系、黨的建設等各方面的重要活動和重大思想,又要提煉歸納其精要,揭示重大歷史進程表層背后的本質。

可喜的是,閱讀《編年史》,在各卷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歷史進程中,都能感受到其史料豐富、內容重大而又提煉精當。這裡既有反映事關全局的重大活動和思想,同時也有反映局部情況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史料。難能可貴的是,所有這些史實史料都依循潛在的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逐次呈現。這樣掇歷年重大史實之精要,敘事記言詳而不濫、略而不遺的黨史編年體著作,實在是一個帶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前所未見。

《編年史》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其內容的真實性,這無疑是這部巨著的生命力所在。書中各卷每個條目均有對史料來源的明確交代,主要是:經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黨史正史著作﹔黨的重要文獻選編、匯編和老一輩革命家選集、文集、文稿、年譜、傳記﹔權威部門編輯出版的地方檔案和文獻集﹔歷史報刊雜志﹔各種專題史料集﹔中外名人的回憶、日記、書信﹔地方史志﹔各種大事記和年鑒等。這些不同來源的史料經編著者認真考証、校勘,得到歸並整合,時常在同一個時間點上相互匯集,或各取側面,或互相印証,從而有效地保証了全書的真實性、准確性。閱讀之時,令人深感這部巨著是一部能夠經得起學術檢驗的信史。

二、思想性強,處處迸發深邃而無窮的真理力量

人們常問:在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難的歲月裡,為什麼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編年史》對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時期的活動和思想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反映,充分表明我們黨所思所想,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來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閱讀體悟可知,這正是我們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根本原因。

——例如,《編年史》1935年卷和1936年卷的大量條目,介紹中國共產黨高舉武裝抗日旗幟,提出並推動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在當時,這必然是代表中國人民整體利益的唯一正確主張。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在發言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從關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主張在1936年更加具體,強調黨既要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又要同國民黨以及其他各階級、黨派、團體、武裝部隊,在堅持抗日救國的原則下求團結,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5月5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公開放棄反蔣口號。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確定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而這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又作何想?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雖然有變化,但其從自身狹隘利益出發,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方針。直到西安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才不得不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但其出發點仍不過是為了自保安全。

——又如,《編年史》在1938年卷中,用大篇幅介紹的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的思想、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的思想,這是處處從自身狹隘利益出發的蔣介石難以企及的。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為取得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和具體道路。

《編年史》的相關年卷中,有大量條目反映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日理萬機的活動和思想。這些帶有思想性的條目,一般用大篇幅摘引原文的形式提煉,重在表達思想精髓。把這些思想性的條目串在一起,《編年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在理論視野、戰略策略上高瞻遠矚的指導思想史,科學地指明了中國前進的方向。這些始終站在中國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上的科學思想,在《編年史》中一目又一目得以展現,處處迸發出深邃而無窮的真理力量,讀之令人神往。

三、場景宏大,脈絡清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豐功偉績

《編年史》場景宏大,脈絡清晰。一方面,還原和展現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的紛繁鮮活畫面,對重要的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均有反映,由其在時空的自然推進中依次登場、徐徐展開,真實生動地呈現出復雜的歷史進程,實現了多條歷史線索的齊頭並進。另一方面,又抓住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准確把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輝歷程和不朽功勛。

——例如,《編年史》在1938年卷中,突出反映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在日寇步步進犯的形勢下,中國大好河山慘遭淪陷,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節節敗退。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則深入轉戰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鼓舞起全國人民團結抗戰的勇氣和信心,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又如,《編年史》在1947年卷中,在我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大背景下,以大量的史料再現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運動,突出表明這是一場民心向背的較量,是一場名副其實的人民解放戰爭。

《編年史》靠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論斷,靠的是鮮活的歷史事實。閱讀之時,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到,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才終於創造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開啟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

四、體裁創新,專普相宜,既為黨史專業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而有用的基礎工具,也為普及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鮮活的學習讀本

《編年史》作為一部由29卷本組成的大型編年體史書,以900多萬字的鴻篇巨制,在黨的正史著作中實現了一次學術創新。這部巨著的問世,是黨史和文獻事業的一件盛事。書中凝聚了編著者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凝聚了對事業、對讀者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的學風。全書編年記事客觀真實,既沒有脫離史實的多余評論,也沒有帶主觀感情的過度渲染,文字平實無華,力求精煉。這首先為專業工作者研究黨史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史料,使其可以借此進行深入的專題性、貫通性研究。同時,作為普通讀者,書中的史實記載不但不會令人感到枯燥,反而隻要隨手拿起一卷,便可置身於往昔的崢嶸歲月之中。

——例如,拿起開篇1921年卷閱讀,便可以重溫偉大建黨精神,感嘆中國共產黨誕生那一刻開天辟地的劃時代意義。

——又如,拿起1934年卷和1935年卷閱讀,便可以循著歷史的足跡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重走長征路”,得到歷史知識、智慧和經驗的教育、啟迪、感化和鼓舞。

《編年史》出版了,可喜、可賀、可贊!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一級巡視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