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學嚴謹、史料豐厚、生動可讀的黨史佳作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下簡稱《編年史》)歷經10余年的精心編寫,近日出版了。這部著作詳細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的激昂奮進史。作為一名外交學專業的大學生,我深刻感受到,這部黨史巨著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豐厚的歷史資料以及生動的敘述風格,為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光輝歷程,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提供了一部極具價值的基礎讀本。
首先,全書條條有出處,事事有依據,體現了嚴謹的學術態度。《編年史》編寫者們堅持“孤証不立”的原則,廣泛搜集各類檔案文獻資料,幾乎每一頁下面都可見豐富的參考引注,每一項歷史記載都有充分和權威的依據。如1938年卷1月10日條目,詳細記載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初稱臨時行政委員會,同年1月下旬去掉“臨時”字樣)成立的過程,這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敵后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條目先講述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的背景:聶榮臻帶領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成立晉察冀軍區、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隨后敘述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的具體情況,包括與會者圍繞有關人員的代表權問題所進行的討論等細節,並以聶榮臻在大會開幕典禮上的講演作為補充。整個條目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等黨史基本著作,以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檔案、《聶榮臻軍事文選》和《聶榮臻回憶錄》等文獻資料為支撐,從多角度、多層次對這一事件進行考釋、補正,確保了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其次,全書視野宏大,史料覆蓋廣博,秉承了用豐厚可靠史料說話的治史原則。《編年史》以日為條、以月為目、以年為卷,詳細梳理了從1921年至1949年期間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發展脈絡,具體、全面、系統、立體地呈現了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作為外交學專業的學生,我欣喜地發現,《編年史》為我們開展專業知識學習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本書有不少條目是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黨的外事工作發展歷程的有關情況。比如,1944年8月18日關於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闡明黨的外交工作性質和內容等的條目﹔1947年5月1日關於原中央軍委外事組改為中央外事組的條目﹔1949年1月31日至2月7日關於毛澤東等與米高揚舉行會談,闡明新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條目﹔等等。通過閱讀這些條目,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在復雜國際環境和嚴峻國內形勢中黨的外事工作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所制定和採取的外交政策的歷史淵源,從而為我們開展對黨的外事方針政策和新中國外交的研究提供了豐富史料來源和廣闊研究視角。
最后,全書編寫體裁創新,歷史細節躍然紙上,彰顯了生動的敘述風格。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編年史》把黨史講活了,講出了生動性、感染力,使人想讀、愛讀。這部著作採用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編寫方式,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將不宜按照時間順序分列條目記敘的事件適當“打包”編寫,盡顯邏輯連貫性與歷史完整性。並且,無論是中央決策還是具體事件,《編年史》均以生動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敘述風格,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瞬間和歷史細節呈現給讀者。如1939年卷10月25日至12月8日條目,記述了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〇師配合下,粉碎日軍對北岳區大規模“掃蕩”的完整過程。在脈絡清晰、邏輯嚴密的敘述中,巧妙地穿插著一些生動的細節描寫:11月3日的雁宿崖伏擊戰,戰斗激烈時,“敵我雙方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彈藥打光了,戰士們就搬起石頭砸向敵人”,“白刃戰變成了石頭戰”﹔11月7日擊斃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一戰,引用了目睹炮擊場面的前線記者魏巍以及在場老百姓的敘述——“咱們八路軍長著‘千裡眼’,早就瞅准了他們。”“當場打死他們12個人,還有兩頭毛驢,一條洋狗。我們18個老百姓連一根汗毛也沒傷著,八路軍真是神炮手啊!”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文字,使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炮火連天卻充滿熱血與激情的年代,讓我們能夠跟隨編寫者的筆觸,既深入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切實感受歷史深處蘊含的經驗智慧,令人愛不釋手、受益匪淺。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