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讀〔加拿大〕瓊·尤恩《在中國當護士的年月》

作者:黃珊    發布時間:2024-11-06   
分享到 :

瓊·尤恩,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工人家庭。1938年,尤恩作為援華醫療隊的成員和翻譯,同白求恩一起來到中國與中國共產黨人並肩作戰。晚年的尤恩寫下回憶錄《在中國當護士的年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情況。1987年,尤恩去世后,女兒按照她的遺囑把她的骨灰送往中國,安葬在白求恩墓的旁邊,正如她在遺囑中所說的:“我的心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真是英雄惜英雄”

尤恩擔任白求恩的翻譯和助手,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並肩作戰,結下深厚友誼。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提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尤恩記述的白求恩的故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品質。

1938年1月,白求恩和尤恩一行從溫哥華乘船出發,幾經輾轉來到中國。一路上,白求恩不停地給病人看病,尤恩在書中記下了很多細節:“白大夫是一位天生的出色的醫生,他的神態能給病人以信心。他對人類懷有極大的博愛之心。他親自給那些流離失所的、飢餓的孩子們喂飯。他還到軍需官那裡,為這些孩子要褲子、外衣等等的東西。”

在相處過程中,尤恩理解了白求恩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她寫道:“白大夫堅信隻有馬克思主義學說能使人們具有同情心、忠誠和責任感。他對待病人和傷員的態度說明他是一個為全人類服務而獻身的人。”對於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尤恩在書中由衷地贊頌道:“白求恩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真是英雄惜英雄。”尤恩的這些描述,讓我們感受到,能讓白求恩和中國共產黨人“英雄惜英雄”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到達了新的中國”

在中國工作期間,尤恩近距離接觸了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

剛到武漢時,周恩來就看望了白求恩和尤恩一行。多年后,尤恩仍記憶猶新:“周先生風度翩翩……他具有領袖人物超凡的感人魅力,加上他會講幾國語言,這使他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應付自如。”抵達西安時,林伯渠在八路軍辦事處迎候他們。當天,朱德恰好剛從延安來西安參加會議。林伯渠希望白求恩等人趁朱德還沒被戰士們圍住,先去見見他。尤恩在書中記述道:朱德既像是戰士的嚴父,又像是戰士的慈母,“就是這樣一位身材粗壯、個兒不高的人……年約50出頭,卻已滿臉風霜。他咧開大嘴笑著走過來迎接白大夫。他們互相擁抱,並且各自用自己的語言說,‘讓我好好看看你!’說著兩人都開懷大笑,互表欽佩之情。這是男子漢之間隻有認為對方真正夠標准的時候才會這樣做”。朱德、林伯渠和白求恩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直談到第二天清晨。

從西安出發后,白求恩和尤恩乘坐卡車抵達延安。全城的人舉著旗、敲鑼打鼓,在等候白求恩大夫的到來。馬海德也來迎接白求恩和尤恩,還帶他們到一家最新的合作飯館吃晚飯。這一天的見聞讓尤恩不由地發出感嘆:“我們的確已經到達延安了,到達了新的中國。”當天晚上,毛澤東接見了他們。尤恩在書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景:剛一見面,“毛主席微笑著向我們走來,一面說著‘歡迎,歡迎!’他向白求恩大夫伸出手來,白大夫也伸出手去,接受他的歡迎。他們兩人無言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然后像兄弟似的擁抱在一起了”。當白求恩把加拿大共產黨的証書交給毛澤東時,“毛主席以一種近乎崇敬的態度鄭重其事地接受下來,並且說‘我們將把你的組織關系轉到中國共產黨。你現在就不是外人,不要見外啰!’”他們談了一個通宵,談話結束時,遠處的公雞正在報曉。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道:“我和白求恩同志隻見過一面。”尤恩是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証者,在書中再現了這次見面的真實場景,留下了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

“為了全中國的千秋萬代”

在陝北、晉綏邊區軍醫部門工作期間,尤恩與根據地的普通士兵和百姓吃住在一起,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堅定樂觀的斗爭精神和遠大的革命理想。

在嵐縣醫療站,尤恩遇到了一位李大夫,他曾是紅軍的一個俘虜,由於受過較好的醫務訓練,參加了紅軍的醫療隊。他對尤恩說他“很喜歡紅軍,尤其喜歡紅軍的紀律,紅軍官兵一致,相處無間。統一戰線一建立,他就把老婆、孩子帶到延安”。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也看到了紅軍優待俘虜政策的真實情況。

尤恩在書中記錄了根據地百姓的生活狀態。“在根據地之內,是沒有所謂‘難民’之類的人的。居民成了軍隊的一部分,他們就是民兵。根據地的人不會流落到人生地疏的國民黨統治區裡去。根據地的工業規模很小,日軍一來就可以立即把機器拆開運走。每當日軍決定侵犯一個地區,那裡的老百姓就隨著‘工業合作社’把他們的全部家當搬進山去,包括牲口家禽、娃娃孩子、五谷雜糧,等等。即使疏散在山裡,他們仍然干‘工合’的活計。等日本軍隊被趕走,農民們又帶著全部家當回到家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百姓加入“工業合作社”,巧妙與敵人作戰,生活井井有條,讓尤恩感到十分吃驚。

還令尤恩意想不到的是,每個工合組織都有自己的閱覽室、食堂和伙房。一位婦女告訴她:“參加工作為她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書籍和報刊的世界。六個月之前,她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也讀不懂報紙。工合組織有個教員每天教幾個小時的書,凡是想學的人都可以學習。”尤恩提到,“‘工合’不容許丈夫把妻子的工資佔為己有,這對婦女來說又是一項進步。這就是說,家庭婦女生平第一回有了自己的錢,並且可以按自己的心願來花”。中國共產黨在婦女工作方面的政策和成績,讓這位外國女護士刮目相看。

一個小戰士在解釋“工業合作社”圖案的含義時,告訴尤恩:“根據地的人民所從事的事業並不是為了今天,也不僅是為了明年,而是為了全中國的千秋萬代。”小戰士的朴素話語,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軍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覺悟,他們內心有著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必勝的堅定信心,為全中國的解放努力奮斗。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