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波瀾壯闊的紅色畫卷——評《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作者:朱晨旭 周 鑫    發布時間:2024-11-08   
分享到 :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是一段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壯闊歷程,黨領導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下簡稱《編年史》)從1921年至1949年每年1卷,共計29卷,900多萬字,生動詳盡地書寫了中國共產黨這段風雲激蕩的光輝歲月。這部體量宏大、內容豐富的編年體黨史基本著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鴻篇巨制,內容豐富

從內容規模上看,這部《編年史》堪稱鴻篇巨制。龐大的體量,為全面、細致地展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全書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遵循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且適當“打包”,脈絡清晰,結構嚴謹,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條分縷析、深中肯綮地梳理了從辛亥革命以來至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共產黨孕育誕生的歷史發展背景,從建黨之初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時期黨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對外關系、黨的建設等各方面的重要活動,是一部反映黨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的百科全書。

這部《編年史》在全方位、多層次呈現中國共產黨歷史方面,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政治方面,濃墨重彩地記錄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會議,從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再到黨的七大對黨的理論建設的重要貢獻等,既有宏觀整體的把握,又有生動具體細節的展示,讓讀者迅速形成對這些重要會議的整體印象,進而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在軍事方面,對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五次反“圍剿”斗爭、長征、百團大戰、三大戰役等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進行系統地梳理和記述,使讀者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付出巨大犧牲,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的歷史功勛。在經濟方面,關注黨在根據地的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工業生產、財政金融等舉措,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矢志不渝和不懈努力。在文化方面,記錄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革命文藝創作等活動,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宏觀層面的關鍵事件,還細膩刻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以及廣大黨員、群眾在不同革命時期和歷史浪潮中的英勇表現。比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根據地建設中農民如何在黨的帶領下開展土地革命、積極參軍支前的記述,讓讀者真切看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踐行初心使命,讓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成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堅實基礎的。翔實豐富的歷史細節記述,使得那段艱辛難忘的風雲歲月,在讀者心目中不再是空洞抽象的革命符號或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可親可感的鮮活場景再現。

二、史料翔實,權威可信

這部《編年史》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運用上下足了功夫,扎實的史料基礎以及對史料的嚴謹考証和運用,使得全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全書廣泛使用來自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等多方面的權威史料,包括檔案、文獻、回憶錄等多種形式的史料,並對史料進行多角度考釋、補正,堅持多史料互証,堅持讓史料和史實說話,力求呈現全面准確而又富有細節的歷史原貌。書中每一個條目都注明了權威出處,條目中的重要時間、說法存在爭議的都加以注釋說明,看得出編寫者力求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觀點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據,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例如,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書中不僅依據《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毛澤東年譜》等權威記載,還使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共產主義小組》等檔案文獻資料,同時結合《包惠僧回憶錄》《謝覺哉日記》《張太雷文集》等史料進行補充。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條件、早期黨員的思想和革命活動等多角度描述,全方位、立體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此外,這部《編年史》的權威性還體現在它是由權威黨史部門編著、經眾多黨史專家審讀、經37家單位審閱后,經黨中央批准出版的黨史基本著作。《編年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從本書“總后記”中可知,全書編寫歷時15年,近2年內各年卷平均修改印制過程稿就達20余版次。最終書稿得到了各方面充分認可、形成廣泛共識。《編年史》嚴格的編寫、審校、審批、出版流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黨史研究和編纂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確保了該書在政治立場、歷史觀點等方面的正確性和權威性。黨史研究是需要不斷深化的,《編年史》編寫者在其“總后記”中誠懇地表示,“由於編著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訛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這表明編寫者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於廣大讀者來說,這是一部集科學性和權威性於一體、可用可靠可信的黨史基本著作﹔對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這部書為進一步深化黨史研究提供了“索引”和重要參考。

三、體例靈活,體裁創新

在體例方面,這部《編年史》以編年體為主,輔之以紀事本末體,這種創新探索避免了以往編年史單純以時間為序記事的“碎片化”弊端,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相對清晰又完整的歷史畫卷。編年體的運用,按照年、月、日的順序對歷史事件進行記述,優點是能夠使讀者直觀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時序脈絡﹔而紀事本末體的適當運用,則有利於相對完整呈現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比如,對於黨的一大這一重大事件,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會代表等基本情況,還對會議的籌備過程、會議期間的討論和決策、會議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系統記述,特別是增加了對出席黨的一大的代表們不同人生歸宿的精當概述,讀來讓人唏噓感慨,進而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刻理解黨的一大的重要地位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深遠意義。這種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寫法,使歷史的敘述既嚴謹、准確,又更加完整、生動,讓人頓生“原來編年史還可以這樣寫”的感嘆,大大增加了《編年史》的可讀性,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跟隨黨的成長腳步共同經歷感受那一次次重大挑戰與突破。

四、思想深刻,意義重大

《編年史》不僅僅是一部記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黨史基本著作,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思想和重要歷史啟示的生動教材。全書始終以史料、史實說話,除非特別重大的事件如建黨、遵義會議等,依據《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等權威著述予以適當點評外,一般不使用點評性語言。大量權威黨史史料、檔案的運用,其實就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並且是極高明的說理教育手法,如春風化雨般無聲地滲入讀者的心靈深處,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向讀者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即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庄嚴使命,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兩大歷史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征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踐行偉大建黨精神。通過對重要黨史人物事跡和思想的真實記錄和生動描寫,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些寶貴經驗和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對於我們今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啟示。

總之,《編年史》是一部集政治性、權威性、資料性、思想性、學術性、生動性於一體的優秀黨史基本著作。它的出版,不僅為黨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新的研究方法,也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黨史、了解黨史提供了一部權威教材和基礎讀本。《編年史》以其清晰的脈絡、豐富的內容、扎實的史料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成為了解和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每一位關注黨的奮斗歷程的讀者細細品讀。相信這部著作將在推動黨史學習、研究、宣傳、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們銘記歷史、汲取力量、開創未來的寶貴財富。

(作者分別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