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對祖國大愛 抒發對人民深情

作者:本報記者 劉江偉    發布時間:2024-11-1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那位始終把延安視為哺育自己成長的母親的文藝戰士,那位充滿革命激情和生活熱情的愛國詩人,那位執筆創作出“白毛女”經典形象的劇作家——賀敬之,今年100歲了。不僅如此,今年也恰逢他從事創作85年。

11月13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賀敬之創作85年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人士共同回顧了賀敬之輝煌的創作歷程,感受其作品的文學魅力和精神偉力,鼓勵當代作家弘揚文學前輩的創新創造精神,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指出,賀敬之的創作見証了中國革命、建設與發展的各個時期,從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到聖地延安的革命生涯,從篳路藍縷的開國偉業,到改革開放的嶄新篇章,再到新時代的雄偉征程,賀敬之同志以詩鑄史,用詩的語言捕捉中國人民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生活點滴和精神風貌。

“賀敬之首先是革命者、是戰士,是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然后才是作家、詩人和文藝理論家。”國務院原參事忽培元認為,和他們那一代從延安走出的大批文藝前輩一樣,賀敬之首先理清了對人民的立場、感情問題,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和無產階級世界觀,然后才放聲歌唱。這正是他這棵社會主義文藝的參天大樹根深葉茂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民藝術家”田華在電影《白毛女》中飾演了“喜兒”的角色,從此走上了電影表演藝術這條路,也跟賀敬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當朗誦起《回延安》中“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把我養活大”的詩句,田華總是能想起人民的養育之恩。她深情地說:“賀敬之精湛的詩句緊跟時代潮流,並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充滿了對祖國的大愛、對人民的深情、對后人的激勵、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的詩歌體現了一生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念。”

從《雷鋒之歌》到《西去列車的窗口》,從《三門峽》到《放聲歌唱》,賀敬之把遼闊山河、時代發展、英模風採凝練為雋永的詩歌意象,永久熔鑄在中華民族的文學長卷之中。由此,賀敬之也被譽為“時代的歌手”。

《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輯劉潤為認為,賀敬之在詩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由他的政治抒情詩奠定的,“他的抒情詩既是時代精神的折射,又是富有獨特風格的歌唱﹔既是促進人們走向真善美的真誠助力,又是個人才情淋漓盡致的揮洒”。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鎮南認為,賀敬之的創作具備鮮明的當代性:“他反映現實生活、摹寫時代風雲時所持的視角、所著力的重心,常常不在於客觀而具體地描繪大歷史變動進程中的變局,而在於聚焦超越歷史進程之上的革命理想和對共產主義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並使這種對向往和追求的抒發達到詩意的升華,達到感情燃燒的熾烈程度。”

在創作中,賀敬之還善於從民間歌謠中汲取有益養分,寫出了《南泥灣》《桂林山水歌》等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經典篇章。在《詩刊》社主編李少君看來,賀敬之以中國古典歌賦傳統和陝北民謠民歌為根基,融合了蘇俄革命理想主義抒情傳統和西方浪漫主義詩歌傳統,在藝術上呈現出一種濃墨重彩的特色,創造了政治抒情詩的典范,這正是中國特色的現代詩歌。

“賀敬之同志一直重視文藝陣地建設。”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介紹說,賀敬之曾說過,“不管大的小的陣地,字寫上去了,用斧子砍也砍不掉,很頑強。我們要愛護文藝陣地”。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工作期間,他培養和支持的寫作者都受益匪淺。

回望賀敬之85年的創作歷程,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感慨,賀敬之對革命文藝、社會主義文藝形式一直在不斷求索,“他對‘信天游’的現代轉化,使《回延安》膾炙人口﹔他對‘樓梯式’抒情樣式的中國化改造、運用,使《放聲歌唱》《雷鋒之歌》等政治抒情詩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優美篇章﹔他的新古體詩不拘泥於形式,是思想與美學上的積極躍遷。這些都推動拓展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形式空間”。

(本報記者 劉江偉)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11月1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