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挖掘紅色資源打造黨史學習教育“鐵品牌”

作者:李銳鋒    發布時間:2024-10-08   
分享到 :

“學習黨史不只是聽講座。在冉庄地道戰紀念館,現場式講課讓我們沿著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親身感受英雄的艱苦困境,給我強烈的共鳴與深深的震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現場式教學讓學員張興旺感受頗深。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該區立足本土發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創新培訓新模式,積極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特色品牌,取得了明顯成效。

光影旋出英烈志,音樂律動精氣神

地道戰 嘿 地道戰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嘿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千裡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

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

侵略者他敢來

打得他魂飛膽也顫……

一曲紅色經典《地道戰》唱得慷慨激昂,唱出先烈的智慧和力量,讓學員們聽得熱血沸騰!

作為地道戰的故鄉,清苑立足實際,深挖資源,在深入調研、外出參觀、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把握豐富、真實、科學的原則,挖掘地道戰精神內涵,強化紅色精品課程設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冉庄地道戰紀念館”的特色,對現場教學基地進行統籌安排部署,分清主題,突出重點,緊緊圍繞設定主題取舍教學內容,安排黨史研究部門先后推出黨史紅色課程——“音樂中的黨史”直播課,“影視中的英烈”等系列專題講座課,形成“主題鮮明、特色明顯、精彩紛呈、觸及靈魂”的黨史學習教育特色。

你“點餐”來我授課,情景劇中唱戰歌

“咱們的地道進可攻,退可守,村村相聯,戶戶相通,還能上下互應。在這裡,黨員干部,八路軍戰士、民兵、農民、愛國志士匯集在一起,大家不分你我,共同為保衛家園戰斗,是全體人民的大團結、大聯合。”

“大團結、大聯合?”

“對!就是大團結、大聯合!”

“毛主席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是我們的基本策略。這可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

該區編排的舞台劇《地道故事 團結戰歌》把“視、聽、思、悟、行”融為一體,講述了清苑革命先輩在共產黨領導下,始終堅持統一戰線,創造了那個艱難歲月大平原抗戰的典型戰法--地道戰。

該區還積極探索“點餐式”授課,在現場參觀講解環節,根據學員提出的“問題菜單”,取舍講解內容,通過精選典型故事,從語言風格、表述方式、受眾主體接受習慣等多個角度,對這些事跡進行精心講解。

同時,積極開展“多兵種”宣講,多元化實踐。精心選用現場教學教師,不僅大力培養展館講解員和黨校教師專職隊伍,還精心選用地道戰先烈后代、地道戰研究學者等組成“多兵種”講師團,並對他們進行專業指導,從而形成專兼結合的現場教學師資隊伍。同時,組織“地道戰宣講”活動,通過地道戰主題展覽、抗戰知識競答、情景劇等形式新穎的教學實踐,為做強黨史學習教育品牌夯實基礎。

“田間地頭”說黨史,“紅色基因”入平台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清苑的崢嶸歷史和先烈故事,走進‘田間地頭’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接地氣’。”該區黨校常務副校長石艷萍講出了“田間地頭”說黨史的意義。

這些革命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的黨員群眾。“真沒想到,在田間地頭也能聽黨史了,講的英烈故事,讓我們倍受感動。”學習結束后,何橋鎮北李庄村支部書記李順田仍然沉浸在其中。

該區變被動“等人來”為主動“走出去”,將冉庄的紅色歷史知識制成多媒體文件,由宣教人員組成流動宣講隊,走進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區、鄉村甚至“田間地頭”講授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了提升宣講效果,該區積極搭建聯動機制,邀請上級黨史研究室等部門進行指導,改進提高課程質量,並逐步放大教育功能,不斷向周邊市縣放大輻射效應。同時,開拓網絡陣地,注入“紅色基因”。將地道戰遺址核心內容制作成微視頻,上傳至微信公眾號等各種網絡平台,供黨員群眾學習使用,激發他們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委黨校黨史工作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