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屬性
山東省青州市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圖為近日,該市舉辦仙客來花卉新品種展示活動,吸引人們現場參觀交流。據了解,仙客來是青州市市花,全市年產600多萬盆,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渠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重大原則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屬性,是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隻有堅持為了人民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才能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會增強。隻有依靠人民而改革,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人民群眾才會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到改革之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會被激發,整個社會才會充滿活力。
人民立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准則
立場問題是根本問題、原則問題、方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人民的主體地位,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將掀起新一輪的改革高潮,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無疑要牢牢把握好人民立場的價值准則。
堅持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政治優勢就是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証,也是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証。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在黨的領導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體制機制的又一次深刻變革。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的實踐,還是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都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性變化,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影響到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以堅定的人民立場為價值准則。
人民群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主體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類的一切生產實踐活動並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滿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借助主體力量去實現,人民群眾則是歷史活動的能動主體。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歷程反復証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隻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人民群眾從來就不是旁觀者,也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當事人,更是主動參與者,並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每一次認識的深化與實踐的突破,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每一個矛盾的解決與真理的獲得,都離不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人民群眾的信賴、擁護和支持,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物質之源和精神力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隻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需要我們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為民謀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目標
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歷史上許多社會運動都是由少數人發起或主導,其目的是維護或增進少數人的利益,無法真正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和訴求,而無產階級運動是一場由勞動人民自己發起的運動,其目的是爭取自身的解放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來謀劃和推進,解決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黨中央主動應對國內外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下、謀劃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目的是在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大程度上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因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入了解人民群眾不斷變化升級的新需求,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新問題,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隻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向前推進,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有意義。
人民滿意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標准
改革成效如何,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這一評價標准,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
一方面,讓人民滿意集中體現為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收入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衡量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為人民群眾增加收入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還需關注精神文化工作。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美的追求、知識的渴望,還能夠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可以更好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群眾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讓人民滿意還體現為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以及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隻有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民群眾才會由衷地感到滿意。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雄辯地証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根本性力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譜寫改革發展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11月2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