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鄧小平《對黨的干部要求應更加嚴格》

原標題:嚴比寬好 精比粗好——重溫鄧小平《對黨的干部要求應更加嚴格》
作者:蔣永清    發布時間:2024-11-27   
分享到 :

 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主政大西南。在此期間,他十分重視黨的組織建設。1950年9月給中央的報告中,鄧小平明確表示整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准備召開一個組織工作會議專門討論軍隊黨的工作。1951年1月3日,鄧小平出席西南軍區組織工作會議時強調,在當時的情況下,隻有“對組織要求更嚴而不是更寬,對同志要求更高而不是更低”,才能使黨組織力量更加堅強,使同志們更加進步,我們的任務才能圓滿地完成,我們的事業才能大踏步地前進。這是鄧小平對黨的組織建設問題的重要思考。這次講話的節錄以《對黨的干部要求應更加嚴格》為題收入《鄧小平文集(1949—1974)》上卷。

“對組織要求更嚴而不是更寬”

對於取得革命勝利的黨的要求,是要嚴還是要寬呢?我們的回答是應該更加嚴格。

為什麼要“對組織要求更嚴而不是更寬”?鄧小平指出,過去每個人的歷史面貌比較容易看清楚,“大家生活戰斗在一起,投機分子不容易鑽進來”。但是進軍西南后情況就不同了。“大家來自四面八方,人們覺悟高低一時難於看出來”。特別是進軍西南中補充的大量俘虜和投降起義軍官,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考查與改造”。與此同時,解放前后戰爭形勢的變化也對嚴格黨的組織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鄧小平分析指出,“從組織上說,我們過去一直是在進行武裝斗爭,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軍隊和地方工作都是在戰爭熔爐中經受鍛煉。每個人進到革命陣營來,都要受到戰爭考驗,思想覺悟和斗爭精神都要過硬”。而西南解放后,雖然還有部隊在剿匪,但在戰斗中經受鍛煉的機會少了,“考驗就不如過去那樣過硬”。因此,鄧小平認為對於取得革命勝利的黨的要求“應該更加嚴格”,稍一鬆懈與麻痺,就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所謂組織嚴格,首先表現在成分純潔上”。針對當時黨員數量要佔部隊的百分之三十的規定,鄧小平表示,能保持這個比率當然更好。但是,我們不能看到數量不足而機械地去湊足百分之三十。“發展黨員必須慎重,不能突擊”。關於發展黨員的標准,鄧小平提出,“不是從時間上拿渡江前后或者是進軍西南前后來作標准,也不能單獨拿作戰勇敢來作標准,主要的是要拿政治條件來作標准”。關於政治條件的具體內容,“應該按照黨章規定,做到接受黨的領導,服從黨的紀律,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如果還不夠這個條件,不要勉強去發展。

為了使黨的組織更加鞏固和嚴密,鄧小平提出應該“以團為單位做一次檢查,根據檢查所了解的情況,訂出黨組織的教育計劃,加強對黨員教育,使某些不合乎條件的黨員經過教育后得以提高,合乎黨員的條件”。通過教育改造使一般不夠條件的黨員逐漸符合條件是主要的一面,而對於完全不合乎條件的黨員則應加以處置,以保持黨組織的純潔性。

“對同志要求更高而不是更低”

教育培養干部是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問題,鄧小平指出,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對同志要求更高而不是更低”。

對於新干部,鄧小平強調“對新同志教育要嚴格”,要使他知道加入共產黨不容易,共產黨員不好當,一開始就讓他樹立黨員義務權利的明確概念,這樣進到黨內來就會進步。195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通過了《關於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規定了黨員標准的八個條件。鄧小平將這八個條件作為教育新同志的重要標准,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召開的“七一”紀念活動報告員大會上明確指出:“對於那些不願遵守黨員八條標准的同志,要勸他們出黨﹔對於新黨員同樣要給以長期教育,必須合乎標准。”

對老干部的要求,鄧小平認為“要更嚴格”。他指出,勝利后,有些老同志不求進步,開口就是“革命多少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擺老資格,總想要黨照顧一下。對於這種情況,鄧小平表示,不要強調“資”這個條件,這個精神應該貫徹。貫徹了對黨、對老同志都有好處﹔不貫徹對黨沒有好處,也阻礙了老同志進步。要造成一種環境,破除靠“資”吃飯的舊意識。鄧小平結合歷史實際指出,對於黨員干部的標准,從來都是提德才兼備。鄧小平還進一步分析了“德、才、資”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德、才兩個字實際上包括了“資”,品德和才能都是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單純地強調“資”,對黨對老同志都有很大的害處。不強調“資”這個條件對老同志不是打擊而是愛護,不僅對革命有好處,對老同志個人也盡到了幫助的責任,可以使他們在革命道路上繼續前進。鄧小平強調:“黨是依靠進步力量去做工作的,假如我們要決心走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應該做到嚴比寬好,精比粗好。”

“要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

從黨的建設和革命事業發展來看,鄧小平認為“任何新生的事業都是在前進中發展的。我們的事業也要我們的后代來繼續完成。無論在地方工作和軍隊工作中,都要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這是可靠的力量”。“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也是鄧小平主政西南期間開展實際工作的重要考慮。例如,在地方工作上,鄧小平曾強烈建議“培養一些青年積極分子作為溝通彝區關系和將來實行改革之基礎”。

為了使青年干部能夠被提拔出來,鄧小平堅決反對把資格擺在第一位的錯誤做法。他舉例說明:“如果兩個干部德、才相等,但資格是一個工作十年、一個是工作六年,我們可以先提拔十年的﹔如果那個有十年資格的干部,德、才都不如六年的,那我們就應該提拔六年的。”可以看出,鄧小平始終是將培養青年干部放在推進革命事業發展的高度去考量的,正如他所強調的:“為了對黨和對人民負責,我們一定要把事業放在前進的、有朝氣的基礎上,不能遷就落后。如果我們把資格擺在第一位,阻礙和排斥了年輕的和前進的事物發展,那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持續下去,甚至要失敗。”

鄧小平從純潔黨的組織的高度分析了為什麼對黨的組織要更嚴,從幫助同志進步的角度論述了為什麼對黨的干部的要求要更高,從推進革命事業發展的深度考量了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的重要意義,強調黨的組織建設對於推動黨的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高度重視年輕干部的選拔任用,關於發展黨員要“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以及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求全責備等觀念,打破隱性台階”等觀念,與鄧小平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重讀這一經典文獻,對於我們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深遠意義。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1月2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