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戚義明

作者:戚義明 黃輝   發布時間: 2024-11-27   
分享到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作出重大部署。如何認識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要性?下一步,如何落實這一重要要求,應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採訪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戚義明。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新時代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戚義明: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最大毒瘤,是最容易顛覆政權的問題,是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反腐敗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堅強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政治勇氣,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堅決消除腐敗這個最大危險,堅決打贏反腐敗這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的斗爭。

經過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革命性鍛造,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不敢腐的震懾充分彰顯,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自覺顯著增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在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上持續發力、縱深推進。我們應如何落實這一重要要求?

戚義明: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斗爭就一刻不能停,必須永遠吹沖鋒號。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在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上持續發力、縱深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出新任務新要求,對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作出重大部署。

從黨面臨的目標任務看,這是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我們黨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務﹔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腐敗污染政治生態、破壞公平正義、損害營商環境、侵害群眾利益、積累風險隱患,是阻礙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從反腐敗的斗爭形勢看,這是推動反腐敗斗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必然要求。經過新時代十年堅持不懈的強力反腐,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反腐敗斗爭已經進入深水區,腐敗存量尚未徹底清除,腐敗增量仍在發生,表現形形色色,說明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尚未徹底根除。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標本兼治、系統治理,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記者: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要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

戚義明:腐敗滋生有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制度、生態等多方面的土壤和條件,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堅持標本兼治,堅持系統觀念,突出問題導向,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多方面著力,不斷拓展反腐敗斗爭深度廣度。

一要強化政治領導和政治責任,營造濃厚政治氛圍。一段時間內,腐敗問題之所以不斷蔓延,一個重要原因是加強黨的政治領導不夠,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不力,抓反腐敗斗爭的政治氛圍不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開展反腐敗斗爭首先要從政治上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進一步提高政治判斷力,深刻認識各類腐敗問題的政治本質和政治危害,加強黨對反腐敗斗爭的集中統一領導﹔要進一步提高政治領悟力,從政治上領會好、領會透黨中央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精神,經常對表對標,及時校准偏差,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進一步提高政治執行力,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精准科學的問責機制,自覺把黨中央反腐敗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行動。

二要堅持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反腐敗斗爭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嚴厲懲治這一手絕不能放鬆。必須堅決克服鬆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保持戰略定力,發揚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要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堅決防止各種利益集團、權勢團體向政治領域滲透。要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深刻認識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裡、同根同源,健全同查同治機制。要深化整治金融、國企、能源、醫藥和基建工程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清理風險隱患﹔懲治“蠅貪蟻腐”,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三要堅持深化改革阻斷腐敗滋生蔓延,完善體制機制保障。腐敗的本質是權力濫用。要抓住定政策、作決策、審批監管等關鍵權力,聚焦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新興領域治理機制建設,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進一步堵塞制度漏洞,規范自由裁量權,減少設租尋租機會。要建立腐敗預警懲治聯動機制,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

四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全會通過的《決定》專門對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作出部署。要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以有力有效日常監督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地。要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要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制度,推進各類監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要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做實專責監督。要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進一步健全反腐敗法規制度,持續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實現紀法貫通、紀法協同。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

五要持之以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存在的腐敗等各種突出問題,從根本上說,都與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不認真、不經常有關。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持之以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要堅持激濁和揚清並舉,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破“潛規則”,立“明規矩”,堅決防止搞“小圈子”“拜碼頭”“搭天線”,嚴格防止把商品交換原則帶到黨內。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堅持不懈整治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推動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促進政治生態山清水秀。

六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黨內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覺”,潛移默化影響著黨內政治生態。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必須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要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發共產黨員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看成是極大的恥辱。要積極宣傳廉潔理念、廉潔典型,營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風尚。

本報記者 黃輝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11月2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