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 120周年之際,在全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回顧改革開放 40多年的光輝歷程,總結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的偉大成就,對於激勵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於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孕育了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理論和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充分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矛盾”,並且“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鮮明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改革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鄧小平反復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的性質、方向、原則、目的等從理論上作了進一步闡釋。他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証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排除各種干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改革開放 40多年的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和必由之路﹔同時,堅持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有力保証了改革開放的根本性質和前進方向。
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 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 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開創的。2014年 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謀劃部署,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改革開放推動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正是沿著改革開放的歷史軸線,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要趕上時代、實現民族復興。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之一,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之一。“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國發展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鄧小平深刻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趕上時代”,實質上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回顧改革開放歷程,黨和國家事業在改革開放中不斷開拓前進,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決定性步伐,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完善的制度保証。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首先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反復強調,要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否則“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同時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我國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並全面鋪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科學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証關系,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是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斗志,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和文化的地位作用,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堅定,黨心軍心民心昂揚振奮,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不斷煥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勁動力。
三、改革開放推動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堅定走在時代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在領導改革開放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定不移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自我革命,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改革開放是在黨領導下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的。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推進改革開放,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復雜性、艱巨性是前所未有的。1980年 8月,在談到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時,鄧小平清醒地指出:“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隻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他強調,改革要“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不能搞無政府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怎麼改、改什麼,有我們的政治原則和底線,要有政治定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4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加強對改革開放的領導,科學謀劃改革開放大業,確保改革開放有秩序、有步驟地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我們黨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大政方針政策。我們黨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有重點、有次序地穩步推進各領域改革,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險關。我們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續推進並擴大改革開放。
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黨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反復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四個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同時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后,我們黨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持續努力,提出並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証。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全面、系統、整體加以落實”等重大論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更加科學,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
在領導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成功推進改革開放的社會革命,根本原因在於持之以恆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黨的偉大自我革命與偉大社會革命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統一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改革開放后,黨所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隊伍和自身狀況也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聚精會神抓好黨的建設,開創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制定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有計劃有步驟進行整黨,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先后組織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等集中性學習教育﹔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黨的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先后組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提出和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建設各項工作,一以貫之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開辟百年大黨自我革命新境界。經過堅決斗爭,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發揮,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回顧改革開放 40多年的光輝歷程,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必須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改革開放走過波瀾壯闊的歷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改革涵蓋的領域愈加廣泛、觸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愈加深刻、涉及的矛盾和問題愈加尖銳、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任務愈加艱巨,繼續推進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聯動性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現在,推進改革矛盾多、難度大,但不改不行。我們要拿出勇氣,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堅決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議題,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總體擘畫。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部署,推動改革與法治同頻共振、相互促進。黨的十九大作出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作出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在思想理論上實現深刻變革。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堅持以思想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以總結實踐經驗推動思想理論豐富和發展,形成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在改革組織方式上實現深刻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將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形成黨對改革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決策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適應改革工作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進一步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和委員會主任,謀劃領導改革工作,確定改革總體方略、指導方針和戰術打法,推動蹄疾步穩、有力有序解決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新問題。
在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上實現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同時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了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經過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在人民廣泛參與上實現深刻變革。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的主體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會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空前凝聚振奮了黨心軍心民心,激發了奮發向上、改革創新的精氣神,增添了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必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聚焦中心任務,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謀劃推進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新起點上,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斷注入新的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讓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充分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匯聚改革磅礡力量。
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改革始終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同時要敢於創新,尋求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要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要突出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要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抓好重大改革任務推進和落實,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前進道路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執筆:戚義明、肖鵬、王真真、吳濤
來源:《黨的文獻》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