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特征

作者:趙朝峰 楊朔    發布時間:2024-12-03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強國建設的經驗總結。這一理論創新成果,扎根中華文化、立足民族復興偉業、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是中華文化民族風格、中國氣派的時代表征。深入研究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對於深刻認識和理解其中的文化主體性意蘊,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實踐的理論結晶和行動指南,在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的同時,更加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強調要始終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並進一步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路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影響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正如習近平所說:“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文化因民族歷史而凝結,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浸入在民族的靈魂裡。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體系。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在中華民族 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賦予中華民族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稟性,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中華民族都能夠始終巍然屹立。習近平總結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乎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習近平明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脈,而且是促進中華民族對外友好交往的紐帶。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習近平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中華民族“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群己合一是追求的目標,“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平友好思想,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擴大了中華民族的世界影響力。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關乎中華民族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人類社會的發展。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鮮明特性與稟賦

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是一個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習近平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化有著“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

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看待世界、社會、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影響深遠的倫理智慧。習近平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証、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這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包含了豐富的關於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對於今天的治國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特征,決定了中華民族與眾不同的氣度與神韻,決定了我們搞的社會主義和現代化,都獨具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必須冠以“中國特色”“中國式”,究其文化根底,就在於蘊藏在中華民族基因與血脈中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色。習近平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機械的移植和“拿來主義”,而是中國歷史特別是中華文化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上自然生長出的瓊花碩果。

(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努力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是流淌的歷史,記錄著民族的演變,因循損益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是發展,持久的生命力在於創新。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明確提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弄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流發展、主體脈絡、核心內涵、價值意蘊等,是守正的應有之義。習近平指出:“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他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守正的目的不是守成,而是為了創新,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強調:“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是立足時代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詮釋再造,“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則是面向未來,以更長遠的眼光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作出新的拓展和豐富,“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概括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運用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真正做到古為今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進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將其發揚光大,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努力使其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豐厚滋養。

二、明確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條件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立足於民族自身的發展,反映並服務於民族的使命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奮斗的主題,而民族復興偉業必須有中華文化作為精神支撐。我們必須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維護文化安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持久動力。

(一)文化繁榮昌盛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根本需求,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引領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因此,“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價值主要在於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習近平指出:“思想文化建設雖然決定於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先進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思想動力,在社會革命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更需要先進文化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引導。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推進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大力發展革命文化。毛澤東指出:“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弘揚革命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強調:“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指出:“隻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經濟總量無論是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因此,他明確要求,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底氣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是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覺醒和覺悟,內含著歷史主動性和創新創造力。中華民族是具有文化自覺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具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自覺性。中國共產黨是民族復興偉業的領導核心,“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明確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創造的先進文化,“激勵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激勵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激勵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億萬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激勵新時代的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肯定評價和積極態度,與文化自覺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同樣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國無自信不立,民無信心不強。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自信才能自立自強自尊,“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文化自信不會自然生成,必須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堅實的實踐基礎。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積極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在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使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習近平堅定豪邁地指出:“站立在 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 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三)文化安全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安全直接關乎政權的興衰存亡和民族的得失成敗。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失去文化安全,國家和民族就會因缺少凝聚力而變成一盤散沙,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國家和民族“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從而失去自身的獨立性和民族性。人類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國家興盛往往以文化繁榮為標志,民族衰亡也多以文明蒙塵為開端。因此,文化安全是關乎國家和民族存亡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深刻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因此,謀求國家和民族的永續發展,必須努力加強和維護自身的文化安全。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的斗爭更加激烈,“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習近平胸懷“兩個大局”,明確強調要增強和維護文化安全。他說:“我們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我們必須既積極主動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特色,又有效維護我國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維護文化安全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原則。習近平在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指出,維護文化安全,“必須堅持以立為本、立破並舉,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以立為本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習近平明確要求,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同時,他還強調,文化建設必須在“破”上下功夫,旗幟鮮明地同錯誤思想作斗爭,“自覺反對那些數典忘祖、妄自菲薄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在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中維護文化安全。

三、明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明發展是民族文化進步和民族強盛的顯著標志。古代中國曾經創造了以成熟農耕生產為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須擔負的新的文化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應有之義

從文明的發展看,建設現代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文明的生成看,現代文明是現代化的產物。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國家的豪邁壯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 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先進分子在近代屈辱與古代輝煌文明的強烈對比中萌發了民族復興的夢想,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此時,實現現代化的潮流浩浩湯湯。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現代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夢想”,二者因緣際會,從最開始就是一個內在的統一體。中國共產黨甫一成立,就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探索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 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現代文明形成的過程,現代化必然影響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從而形成人類文明新的形態。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現代文明形態的多樣性。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成功實踐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深厚基礎。

(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關鍵在於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主體性對於一個民族至關重要,決定著民族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走向和進程。堅持自己的文化自主性,就要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與現實發展、本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守正和創新等一系列關系問題,堅持文化發展中的科學辯証法。習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具有主體性特點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是具有主體性精神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中華民族發揚偉大民族精神,創造了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的中華文明,“充分証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遵循守正創新原則,而守正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最有力的體現是創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有了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有了關鍵保障,就能夠更好地彰顯自身的民族性特征。

(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及“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保証,能夠從根本上克服和消除資本主義文明的“野蠻本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結合”的結果是彼此成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牢牢堅持“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更好挖掘和展現中華文化的民族特性與精神魅力,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庄大道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

總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對於文化建設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精神支撐的重視,對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命任務的強調等方面。強調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並不意味著排斥開放性、世界性。相反,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開放包容、胸懷天下的態度,特別強調文化建設要融通中外、貫通古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求“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大力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學習互鑒中,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隻有引領時代才能走向世界。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和中華文化主體性,積極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文化滋養和有力精神支撐。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來源:《黨的文獻》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