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纓在手縛蒼龍——為紀錄片《三大戰役》播出而作

作者:胡纓    發布時間:2024-12-06   
分享到 :

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三大戰役》,成功播出。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已經過去四分之三世紀。可它硝煙烽火、槍炮雷鳴、摧枯拉朽和英雄壯懷的戰爭往事,仍會不斷在人們心中喚起,從而成為新中國的國家記憶。

這是因為,它是新中國締造的前奏曲,是歷史轉折的光亮點,是初心使命的激勵處,是犧牲精神的感奮源。

歷史的生成,從來有它自身的邏輯,而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公元1948年,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正走向它的覆滅,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正迎來它的黎明。在這前一年,“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示而出。飽受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壓迫、奴役的人民大眾,正張開雙臂,擁抱新生活的來臨。正如《宣言》所說:“我軍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人民歡聲雷動”。一個不可扭轉的歷史拐點,就在眼前。

紀錄片《三大戰役》以12集總共300分鐘的篇幅,生動而微地描述了這個不可遏止的時代趨勢。它既富有歷史哲理而又飽含人間深情。它對戰爭的剖析和解讀,緊扣脈絡,給觀眾以極大的代入感。當觀眾展開它時,一個清晰的意識扑面而來:從1947年底開始,解放戰爭形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它已不在解放區內糾纏,而是進入到國民黨統治區;人民解放軍不再是“小米加步槍”、裝備落后的軍隊,它已具備了奪取敵軍堅固設防的大、中城市的攻堅戰力。由此,解放戰爭拉開了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的大幕。

進入1948年,戰爭的顯著特點就是“仗越打越大”。毛澤東在他重要論文《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指出:“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三大戰役》為我們揭示的,正是這個“加速”的戰略決戰進程,以及戰爭樣式、戰爭特色、戰爭藝術、戰爭成果和它們對整個解放戰爭的意義和影響。從影片敘事中,我們充分體悟到了戰爭“加速”和它所透露出的勝利魅力。所有這些,帶給我們解放戰爭的新鮮意味。

其一,曰“打大仗”。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提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中“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的規則,隨戰爭的推進,很快演變為現實。在他《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注釋裡,首先使用了“一次巨大戰役”的表述。

戰爭從“先取中小城市”到“巨大”戰役的過渡,其間隻經歷九個多月。這個轉變的速率,不僅來自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更是政治變動的催促。1948年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全黨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轉變的戰略任務。這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關鍵變化。

寫“打大仗”,是《三大戰役》一片理所當然的核心。《三大戰役》用大量篇幅,詳盡說明各次戰役進行的不同階段和取得的戰果。例如,《三大戰役》在反復比較文獻、戰報以及各類材料的數字后,清楚地告訴觀眾:遼沈戰役從10月15日攻克錦州,到11月2日解放沈陽的戰斗全部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總”集團47萬余人。東北人民解放軍從此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也成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后方。中央賀電說:東北的解放,“奠定了在數年內解放全中國,然后將中國逐步建設為工業國家的鞏固基礎”。

大戰,接二連三打下去,就像一幕幕大戲。淮海戰役,殲敵55萬;平津戰役,殲敵52萬。特別是,攻佔天津一役創造了大城市攻堅戰和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范例。由此,中央政治局庄重指出:三大戰役之后,就軍事上說,國民黨政權已經基本上被打倒了。“我們已經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

打大仗,當然是說戰爭的宏大。而在同時,一個重大信息也被釋放出來,那就是:戰爭的摧枯拉朽。國民黨軍一個連著一個的戰場失利,猶如山倒、崖崩、海覆、河退,真正一敗涂地,分崩離析。《三大戰役》一片好看、過癮,就在勝利豪情。

其次,曰“打硬仗”。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漫長的革命戰爭史上。打過無數硬仗。然而,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硬仗,卻獨上高峰。《三大戰役》第三集,這樣描述了塔山阻擊戰:塔山,沒有塔,也沒有山,只是一個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庄。在這一馬平川的北方原野上,沒有任何險要地形地物可作依托,東北野戰軍的陣地完全處於敵方炮火射程之內。10月5日 ,第4縱隊政委莫文驊給即將奔赴陣地的指戰員們做最后的戰前動員。它的核心,隻有八個字——“死守陣地,一步不退。” 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共十萬人,可謂強大集團,於10月10日開始向塔山陣地猛攻。密集的敵人,在炮火掩護下發起不間斷沖鋒。每一塊陣地上的解放軍戰士,都抗擊著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敵人。而解放軍的每一個指戰員,這時在陣地上畫出自己最后的作戰位置,絕不再后退一步,如果敵人打過這個位置,就與陣地共存亡……。

影視手段與感人語言的相互加持,使一場殘酷的硬仗、惡仗,譜寫出英雄獻身和“敵人失敗我們勝利”的戰火交響。整個《三大戰役》12集,硬仗幾乎無處不在。黑山阻擊戰、配水池之戰、徐東血戰、雙堆集大王庄戰斗、天津攻堅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用生命踐行了“人在,陣地在”的瑰麗誓言。

第三,曰“打智慧仗”。

三大戰役,在戰略維度上,幾乎打的都是“智慧仗”。對此,《三大戰役》全片給予了詳盡闡釋。遼沈戰役的構想,來自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明布局:置長春守敵於不顧而大軍揮師南下,先圍殲錦州之敵,鎖住東北南大門,然后全軍“粘住”廖耀湘的西進兵團,打它一個首尾難顧,分崩離析,最后完成消滅東北全境國民黨軍的任務。這種運籌帷幄、決戰千裡的宏大戰略理路與精巧戰爭謀略,為世界戰爭史所罕見。

而淮海戰役從原定少量部隊渡江改為經略中原,到迭次擴大戰爭意圖,先“吃掉”黃百韜兵團,再圍黃維兵團,到全殲杜聿明集團,兩個月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全部,使“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同是“神來之筆”。

特別是平津戰役,堪稱解放戰爭的戰略奇跡。其中,放慢淮海戰役步伐,“按下戰爭暫停鍵”,最顯戰爭之精妙。《三大戰役》披露:還在華東野戰軍准備消滅被圍杜聿明集團時,一封電報卻為戰場按下了暫停鍵。1948年12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粟裕電指出:“你們圍殲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各縱,提議整個就現陣地態勢休息若干天,隻作防御,不作攻擊。”原來,這時平津戰役已開始,為不使蔣介石企圖海運平津地區國民黨軍南下,毛澤東要求對杜集團攻擊暫緩,讓平津守軍還存有南下期待,以便在華北戰場聚而殲之。

南北呼應,上下協調,打而不圍,圍而不打。這樣的棋局謀略,巧如天成。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焉有不敗之理?

第四,曰“打人民戰爭”。

革命戰爭,本質是為人民利益的戰爭。在邏輯上,它實際是一場人民的戰爭。《三大戰役》以飽蘸濃情的筆觸,刻畫了人民群眾在三大戰役中的動人故事。《三大戰役》第8集談到,淮海戰役開始前,中原大地正值秋收。剛剛挨過青黃的百姓,沒有為自己做一頓飽飯,卻把糧食交到解放軍手中。最終,一顆一粒的糧食匯聚成山,為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據統計,淮海戰役期間,人民群眾共籌糧9.6億斤,就並不富裕的人民來說,這不啻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華東、華北、中原等解放區,共出動支前民工543萬人,擔架20多萬副、大小車輛88萬多輛、30多萬副挑子、76萬多頭牲口,平均每個戰士身后有9個民工保障。數字,在這裡已不抽象。它是人心,是力量!

《三大戰役》第四集特別記錄了一則感人故事:黑山阻擊戰前,東北已經寒風刺骨,官兵身上仍是單衣,戰士們隻能靠毯子取暖。當部隊來到黑山縣時,第10縱隊的指戰員突然聽見,前方人聲鼎沸。路邊聚集的百姓,紛紛將手裡拿著的棉衣塞給路過的指戰員。當戰斗最激烈的傍晚,101高地上硝煙還未散去時,一位大娘在山脊上出現了。她為整整一天沒吃沒喝的戰士們,帶來了干糧和水。漸漸地,大娘身后,涌出越來越多的村民。他們肩扛手提,為子弟兵送來吃食。這個場面,像極了一幅充滿意象的油畫,感染力無限。它將戰爭與人民關系的內涵,升華到極致。

有言道:有些場景,總讓你記憶猶新;有些時刻,總讓你血脈僨張;有些話語,總鏗鏘發出震響;有些靈魂,由犧牲終成信仰。七十五年流過,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已成往事。但其景、其時、其語、其魂,仍讓人們揮之不去。

將近九十年前,毛澤東吟出名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寫詩時,他還在艱苦卓絕之中。但對革命勝利的矚望,卻奔突於胸。又經過15年奮斗,他的這個預見,終於變成現實。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