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卻的國殤

作者:余國強    發布時間:2024-12-13   
分享到 :

冬日南京,草木青黃交織,斑斕色彩中透著別樣的靜謐。然而,87年前的那個冬日,南京城裡卻是一幅“人間煉獄”景象。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城后,對我同胞進行了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化為灰燼……

今年9月,我轉業到地方,新工作單位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僅一街之隔。紀念館建在南京城西“萬人坑”遺址上,這裡的一切都在控訴著當年侵華日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單位大樓憑欄遠眺,我凝望著庄嚴肅穆的紀念館,仿佛能聽到從歷史深處傳來悲慟的號哭與吶喊。

我時常穿過臨街的巷道,繞著紀念館的外牆緩步慢行。有時,我也會走進館內,感受那段沉痛的歷史記憶。每次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沉浸在寂靜而凝重的氛圍中,我的心就像被緊緊揪住,悲傷與憤怒交織,沉重得幾乎無法呼吸。

在一個午后,我再次來到紀念館。穿過一個個主題廣場,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受到巨大震撼——集會廣場上,用11種文字書寫的“遇難者300000”鐫刻在黑色的災難之牆上,向世人訴說著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悼念廣場“歷史証人的腳印”銅版路上,222位南京大屠殺歷史証人的腳印,一直通向紀念牆上“遇難者300000”的字體中央﹔墓地廣場南側,被南京人民稱為“哭牆”的遇難同胞名單牆上,一個個死難者姓名背后,是一場場家破人亡的慘劇﹔雕塑廣場上,一組組雕像群再現了當年南京市民慘遭迫害、被迫逃難的情景……

走進紀念館前廳,迎面便能看到一個“12秒”流星裝置。裝置中,每隔12秒就有一顆標記著死難者名字的流星從高處墜落,象征著1937年的那個寒冬,6個星期中有30多萬同胞死難,每12秒就有一個鮮活無辜的生命逝去。我在哀思中聆聽著流星墜落發出的叮咚聲,不禁想到不遠處的滾滾長江,87年前,南京無辜群眾的鮮血染紅了江水……那是何等慘烈!

館內循環播放著低沉哀婉的樂曲,讓人心情愈發沉重。一幅幅記錄日軍暴行的圖片,一件件訴說傷痛的歷史鐵証,還有一段段歷史資料影像,讓我感到無比悲痛與震驚……喪心病狂的日軍放火焚燒建筑物,大火持續幾天幾夜,無數古建筑和文化遺產化為灰燼。曾經繁華的六朝古都,瞬間淪為血腥恐怖的“人間煉獄”。

在一組展櫃前,我看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影印件擺放在醒目位置,正文清晰寫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來污辱這個城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影印件的對面牆上,懸挂著一排排犯下滔天罪行的戰犯頭像,鬆井石根、谷壽夫、田中軍吉……他們在南京城屠殺無辜群眾、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戰后,他們受到審判,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館中的約翰·拉貝展區,我心中涌起陣陣感動。1937年12月,面對侵華日軍對我南京手無寸鐵群眾的大屠殺,在華經商的德國人約翰·拉貝與其他國際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國際安全區”,為約25萬名中國平民提供了避難所。拉貝還在自己家院子裡,安排保護了600多位難民。他的人道主義壯舉一直被中國人民銘記。拉貝寫下的《拉貝日記》也成為侵華日軍罪行鐵証。仔細閱讀約翰·拉貝的事跡介紹后,我向他的銅像深深鞠躬,以感念這位國際友人……

在紀念館,我遇到一群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參觀。他們青春而懵懂的臉龐,隨著講解員的講述而變得肅穆、沉靜。他們靜靜聆聽悲慘、沉重的歷史,眼神裡燃起對侵略者的憤怒。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的這一天,淒厲的警報聲會在城市上空響起,和平大鐘的鐘聲也在廣場上久久回蕩。聲聲警報和鐘鳴,訴說著那段慘痛的歷史記憶,也警示著我們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侵華日軍鐵蹄下的南京城,廢墟遍地,鮮血橫流﹔如今的南京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頭車水馬龍。我時常在想,那條隔開我所在單位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街道,宛如一道歷史與當今的分水嶺:一邊是飽含歷史傷痛的沉重往昔,一邊是現今的繁榮盛景。這條街又像是一條無形而強勁的紐帶,將過去與現在緊密連接,時刻提醒我們銘記歷史、奮發圖強,以告慰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與死難同胞。

來源:《解放軍報》202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