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遵循

作者:馮俊    發布時間:2024-12-16   
分享到 :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之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面臨重大時代課題的回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首先要確立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把文化建設好的決心和信心。提出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將“四個自信”並提,要求“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並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是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新發展,“四個自信”並提是黨的自我認識的一次重大提升,是對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歷史進步和國際地位提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確証和自我肯定。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堅定文化自信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把它上升到鞏固文化主體性和實現精神上獨立自主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是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也寫進第三個歷史決議﹔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個結合”進行深入的論述﹔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意義做了系統的闡發。正因為有了“第二個結合”,我們才能否定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文化保守主義和復古主義,超越“體用論”,使得新時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向奔赴、相互成就,馬克思主義奔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奔向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成為本土的、中國化的。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比作“魂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作“根脈”,“第二個結合”是“魂脈”和“根脈”的結合,這兩大資源是我們理論創新的優勢。“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歷史經驗和規律性認識的深刻總結,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明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要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也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來的文明形態,它是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明形態,是在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的文明形態,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