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歷史和實踐的產物
理論在人類知識體系和社會發展進程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科學的理論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扎根於時代和歷史的土壤中,並在實踐的澆灌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証法》中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和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
1845年至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他們從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等實踐活動出發,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理論來源於人們的物質生產和交往等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社會歷史發展。任何理論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在哲學領域,從古代朴素唯物主義到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再到辯証唯物主義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展現了理論在歷史中的傳承與演變。馬克思在充分吸收黑格爾辯証法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科學唯物論的成果基礎上,結合當時歐洲工人運動的實踐需求,創立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哲學史上的重大變革,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都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同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歷史和實踐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蓬勃發展,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歷史時期誕生的。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馬克思開始將研究重點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進而深刻總結革命教訓。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都無法解釋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馬克思在研究大量歷史文獻和經濟數據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從而創立了以剩余價值理論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深入觀察工人階級的實際生活狀況、勞動過程。基於對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用於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使得這一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理論是歷史和實踐的產物,要求人們在理論的傳承過程中,決不能機械地接受前人成果,而是必須與時代、實際、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的基本准則、分析方法和行動指南。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隻有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列寧和毛澤東在這方面都為人們樹立了榜樣。列寧結合俄國革命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又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我們黨勇於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好地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