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新樣態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隨著時代環境變遷,形式變化多樣,表現出變動不居的特點,其本質決定其不會在短時間內自動退出歷史舞台,而是在表現方式上由顯性直白向迂回隱性轉變、議題設置上更加“學術化”,必須注意新的時代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動向、新樣態。
借助互聯網輸出,以網絡化樣態示人。1994年我國互聯網與國際互聯網正式接軌,30多年來我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信息技術的“追隨者”到“引領者”,向著網絡強國闊步邁進。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近11億人。然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讓歷史虛無主義“發現”了新的滲透領域和散播條件。自20世紀90年代起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便與互聯網結合,通過設置不良輿論議題、變換輿論傳播形式散播錯誤史觀、錯誤史實。2010年以后,隨著互聯網愈發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場域,歷史虛無主義滲透領域也隨之發生轉移,在社交軟件、直播平台、游戲類APP中散播錯誤歷史信息,誘導不明真相的群眾陷入歷史謬論中。
近年來網絡上帶節奏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否定中國近代以來進步革命歷史、抹黑英雄人物等現象明顯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已經退場,而是隱匿於互聯網營造的空間、渠道中,以隱蔽性表現、碎片化敘事和日常化滲透等網絡化新樣態展開滲透,歷史虛無主義隱匿化趨向增強。例如,某微博博主將賬號名設置為73I,用英文字母I取代1,企圖用“去意識形態化”誘導人們忘卻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慘無人道的殘害行徑。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化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特征,樣態不時翻新,亟須實時關注。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智能化樣態滲透。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傳播領域的顛覆性變化,標志著智能傳播時代的全面到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在時代環境、社會條件相互作用下,歷史虛無主義與人工智能技術耦合,改頭換面、潛滋暗長,呈現出智能化新樣態。
在信息生產上,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智能生成內容技術,以歷史虛無主義信息建構模型訓練,批量化生產夾雜著錯誤史觀、錯誤史實的歷史虛無主義內容。在信息發布上,利用深度偽造和虛擬化技術,打造“機器人水軍”,用虛假賬號有組織、有目的地參與評論、轉發和點贊含有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內容。在信息散播上,借助推薦算法,對網絡用戶“畫像”,根據用戶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能分發暗含歷史虛無主義的信息,長期誘導受眾“重新解讀”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不限於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技術,有些技術還存在交叉性運用。例如,將智能生成內容技術與深度偽造技術相結合,批量化生產篡改歷史文本、偽造歷史影像的錯誤信息。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歷史虛無主義在信息生產、發布與傳播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滋長空間,隱匿性、欺騙性進一步加劇,潛藏著擴散、蔓延的風險。隨著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與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將會進一步向前發展,同時也會給歷史虛無主義制造新的蔓延條件和空間,這種趨勢需要高度警惕。
假借學術研究之名,以“學術化”樣態散播。以學術研究、學術反思為名,顛覆史觀、歪曲史實,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慣用的手法。一些史學著作以及前幾年盛行的以回憶錄、口述資料、個人傳記為史料顛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均可見其學術蔓延路徑。借助“學術化”蔓延的歷史虛無主義,運用唯心史觀架設起看似高深的學理外衣,再利用帶有錯誤政治立場和方法論失范的偏頗史料展開佐証,容易給人留下“條分縷析”“旁引曲証”的印象,若不細加分析,看不出含有多少意識形態的成分。對於歷史專業人士來講,歷史虛無主義提出的所謂理論觀點和運用的所謂史料,經不起學理上的半點推敲和考証,但對於非歷史專業的受眾而言卻具有較強的迷惑性。
由於歷史虛無主義以“學術化”樣態示人,容易混淆視聽、逃避監管,從而成為歷史虛無主義主要的滲透方式之一。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學術化”最新樣態突出表現為“新清史”錯誤觀點的蔓延、傳播。“新清史”否定清朝歷史時期滿、蒙等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統一,割裂清朝與中國歷史上漢王朝的聯系,把長城以南地區稱為“中國本土”,妄稱清朝不等於中國,把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與西方殖民行為混為一談。這些觀點顯然與清朝歷史毫不相符,是對清朝歷史的虛無化。近年“新清史”謬論又有新的發展,從陸地蔓延至海洋,提出所謂清朝對海上疆域的治理和防御也是侵略擴張,清朝是“陸海兼優”的“雙重帝國”的錯誤觀點。這與清朝海防力量與抑制商業發展的真實歷史南轅北轍。此外,國外舉辦的一些關於中國清代歷史的展覽、出版的一些書籍,同樣深受“新清史”謬論影響,隱含著對清朝歷史的錯誤解讀,嚴重曲解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文明統一性的突出特性,掩蓋或粉飾了帝國主義侵華歷史。“新清史”這些錯誤歷史觀點及其傳播,助長著歷史虛無主義“學術化”蔓延趨勢,廣大學者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要旗幟鮮明與之斗爭,立足唯物史觀向讀者還原真實客觀的歷史原貌。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