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翻開了新的一頁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開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新階段,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之前
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是遵義會議的重要內容。
1934年年底,中央紅軍遭受了自長征以來最嚴重的損失。12月1日,中央紅軍除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阻於湘江東岸外,全部渡過湘江,但人數已由出發時的8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這是軍事上的錯誤領導造成的嚴重后果。
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向何處去?原打算往湘西一帶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這一戰略意圖,被蔣介石集團覺察,遂命“追剿軍總司令”何鍵在湖南洪江、芷江,貴州鬆桃、銅仁、石阡一帶集結近20萬軍隊,設置四道防線,布好口袋陣,企圖讓中央紅軍主力進入包圍圈。
在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問題上,黨中央領導內部發生了爭論,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開始批評中央的軍事路線,認為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敗是由於軍事領導上的錯誤路線造成的。鑒於去紅二、六軍團的道路已被蔣介石集結重兵把守,中央紅軍已失去到湘西的先機,故毛澤東向黨中央建議: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
12月12日,黨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力主向貴州進軍,而博古、李德等人堅決反對,仍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的會合上。由於意見不統一,故會議未能對戰略轉移的大方向作出決定,但作出了西進佔領貴州黎平的部署。鑒於爭論仍在繼續,進入貴州后,中央政治局在行軍途中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圍繞黨和紅軍前途命運以及決策權、指揮權等問題不斷展開討論。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多數同志贊同毛澤東關於西進渡烏江北上、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意見。會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並決定攻入遵義后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瓮安縣猴場召開會議。猴場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堅持不過烏江而要回頭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主張,重申由毛澤東提出並經黎平會議同意的在川黔邊地區建立新根據地的主張,並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為加強中央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改變軍事上由李德專斷的狀況,會議還決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兩天后的1月3日,中央書記處責成各軍團首長將這個決定向團級以上干部傳達。
1月2日,在紅一軍團第二師的協助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隨同軍委縱隊和后續部隊安全渡過烏江。至6日,中央紅軍主力分別從三個渡口全部渡過烏江。1月7日,紅一軍團第二師襲佔遵義城。這就為召開遵義會議提供了條件。
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在危急關頭敢於與錯誤路線作堅決的斗爭,在重大問題上能夠對黨和紅軍的戰略戰術作出正確的決策,毛澤東的核心作用有目共睹。
1935年1月9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進駐遵義,同張聞天、王稼祥住在遵義新城古式巷原黔軍旅長易少荃的宅邸。
進駐遵義第三天,毛澤東就在遵義全縣民眾大會上發表演說,講述中國共產黨與紅軍的各項政策,指出中國共產黨願意聯合國內各界人民、各方軍隊一致抗日,強調隻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
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通稱“遵義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就長征以來各種爭論問題,主要是最緊迫的軍事路線問題,作了長篇發言。他在發言中批評博古報告中談到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敵強我弱等觀點,認為其失敗主要由軍事指揮上和戰略戰術上的錯誤造成﹔還指出博古和李德以單純防御路線代替決戰防御,以陣地戰、堡壘戰代替運動戰,以所謂“短促突擊”的戰術原則支持單純防御的戰略路線,使紅軍招致損失。毛澤東強調,這一路線同紅軍取得勝利的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是完全相反的。
毛澤東的意見,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支持。中央政治局委托張聞天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建議和大多數人的發言內容,起草《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會后提交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后再印發。
遵義會議提出改變黎平會議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決定,決定紅軍北渡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團,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決定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朱德、周恩來指揮軍事,周恩來為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會后中央常委分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參加會議的鄧小平后來憶述:盡管名義上他(毛澤東)沒有當總書記或軍委主席,實際上他對軍隊的指揮以及重大問題的決策,都為別的領導人所承認。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並為勝利完成長征奠定了基礎。
形成新的中央領導集體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遵義會議后,黨中央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政治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和軍委縱隊於1935年1月19日離開遵義,繼續長征路。在此后的一段時間裡,長征路上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一方面繼續探索前進的方向和落腳點,一方面進一步確立和鞏固新的領導集體。
1月26日,毛澤東等人到達土城。這時,川軍兩個旅先於中央紅軍到達赤水城,以阻止其北進,尾追的川軍則進至土城以東地區。1月28日,軍委縱隊干部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一軍團一部從南北兩面,向位於土城以東青杠坡地區之敵發起猛攻,激戰終日,戰斗失利。此時,川軍后續部隊兩個旅迅速增援上來,位於旺隆場的川軍兩個旅也趁勢從側背向中央紅軍發起進攻。在此境況下,毛澤東提議召集中央政治局主要領導人開會,決定立即撤出戰斗。隨后,作戰部隊和軍委縱隊迅速輕裝渡赤水河西進,開始了紅軍長征中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之戰。
2月5日,毛澤東與軍委縱隊到達川、滇、黔邊界的雞鳴三省村。在這裡,毛澤東同周恩來談起張聞天提出的有關變換黨中央領導的問題。對這件事,周恩來曾這樣回憶道:“洛甫(張聞天)那個時候提出要變換領導,他說博古不行。我記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說,洛甫現在要變換領導。我們當時說,當然是毛主席,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說,不對,應該讓洛甫做一個時期。”隨后,中央政治局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在黨內負總的責任。盡管毛澤東此時在形式上沒有“負總責”,但是他的胸懷、遠見和領導能力,卻得到黨和紅軍的進一步認可。
2月8日,中央書記處為貫徹遵義會議精神,發布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爭中經驗教訓決議大綱》,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重新肯定了毛澤東根據戰爭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緊接著,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張聞天、陳雲等人陸續到軍委縱隊和各軍團干部會議上傳達該決議精神。當月,毛澤東作詞一首,其中寫道:“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不久,在苟壩會議上,毛澤東堅持原則,以少數說服多數,使黨中央、中央紅軍再一次免遭全軍覆沒的危險。會后,毛澤東認為,作戰不能像過去那麼多人來集體討論,指揮需要集中,還是成立一個幾個人的小組。經他提議,黨中央決定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這就完成了遵義會議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任務,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自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從此,紅軍長征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黨建》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