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與“兩個結合”

作者:王偉光 李君如 郭偉偉    發布時間:2025-01-29   
分享到 :

編者按

2024年9月28日,湖南省委宣傳部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辦實事求是與“兩個結合”理論研討會,深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與“兩個結合”相關論述的學理性認識,進一步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實現“兩個結合”成功且光輝的典范

王偉光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真諦,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概括。

實事求是思想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實事求是的說法第一次出自中國古典文獻《漢書》,唐代經學家顏師古(581年—645年)把“實事求是”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則具有哲學認識論意義。

中國古代“實事求是”概念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從概念本身來看,實事求是思想傳統產生於漢代,流行於清代,直至近代。一開始,主要體現為一種良好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就當時提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來說,“實事”非客觀存在的事物,是指文獻典籍所囊括的實証材料,“是”也不具有“規律”“真理”的含義,而是指古代文獻典籍所囊括的實証材料中所包含的道理,“求是”是從古代文獻典籍囊括的實証材料的考據中獲取正確的知識和結論。“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對中華傳統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其內涵的哲學認識論的精華也逐步發揚光大。

實事求是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大體上體現為四條思想線索:第一條線索被中國學界承繼和發揮為一種良好的治學精神和治學方法﹔第二條線索被中國歷代儒家承繼和發揮為追求倫理道德制高點的修身養性的方法﹔第三條線索被中國歷代思想家承繼和發揮為認識事物的路線和方法﹔第四條線索是朴素唯物主義學者承繼、形成和發揮為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認識論。這四條線索互相補充,形成了“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貴”在實干觀,成為中華優秀傳統知行觀的核心理念,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決定精神、實踐決定認識的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事求是”哲學智慧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改造,吸收其中唯物主義認識論、真理觀的合理成分,使之發生了創造性轉化。

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總結中國革命經驗與教訓、反對“左”右傾路線錯誤的過程中,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哲學精粹”的毛澤東逐步創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教條主義,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使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具備了雛形。1941年,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作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是對黨的思想路線高度的哲學概括。1943年,在延安落成的中共中央黨校大禮堂正面,有人提議挂個題詞。一開始,請范文瀾題寫。但他試著寫了幾條,都覺得不滿意。有人提議去找毛澤東,他欣然接受,揮筆寫下了“實事求是”四個雄健有力的大字,“實事求是”遂成為中國共產黨黨校的校訓,成為黨的干部教育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和十二大政治報告更進一步確定實事求是為黨的思想路線。

簡單朴實的實事求是四個字包含了深刻而豐富的哲學內涵,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思想,科學總結了中國人民斗爭實踐基本經驗,成為全黨必須始終如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行動指南。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時提出,“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策源地和有重要影響的地方”。這個重要提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系的一脈——湘學學派務實重行理念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湖湘貢獻的肯定。一本湘人奮斗篇,半部中國近代史。從秦漢起步,到明末清初興起並在近代發展起來的湘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近代以來,湘學為推動中華民族發展並走向復興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事求是、務實重行是湘學的哲學精髓。從湖南生長起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受到湘學求實重行理念深刻影響的毛澤東,在承繼和光大中華優秀傳統實事求是思想的同時,也承繼和發揚了湘學崇實的理念和學風。

岳麓書院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最早辦學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是傳承湘學“實事求是,務實重行”理念的重要策源之地。1914年,賓步程(1879年—1943年)出任湖南公立工業學校校長,將學校遷到岳麓書院。他以“實事求是”為校訓,激勵學生立足客觀實際、矢志追求真理、踏實做人做事。從此,“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和治學方法進一步深度融入湘學。

從毛澤東承繼和弘揚湘學優良思想傳統的意義上,可以認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從古老的岳麓書院走來,從深厚的湖湘文化中走來,從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走來,從中國人民偉大的斗爭實踐中走來,從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奮斗中走來。實事求是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概念,在近代中國社會激烈的變革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湖湘文化的發展演進中,經毛澤東進行馬克思主義批判式繼承,將其改造為黨的思想路線。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佳光輝典范。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

(來源:《湖南日報》2025年1月25日)

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兩個結合”的典范

李君如

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批判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時候,把這樣的經驗概括為“兩個結合”。考察毛澤東把古人提出的“實事求是”改造成為黨的思想路線的歷史過程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兩個結合”的典范。

毛澤東強調“實事求是”,在黨內倡導實事求是學風,以反對教條主義等主觀主義學風,是有深厚歷史淵源的

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來到岳麓書院,望著檐上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指出“毛主席當年就是在這裡熏陶出來的,實事求是就來源於這裡”。

岳麓書院的“實事求是”匾額,反映的是湖湘學派將義理之學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實學傳統。湖湘文化具有鮮明的“實學”特點。如元代吳澄在《重建岳麓書院記》中,就提出過“傳道濟民”的思想。王船山就是在這樣氛圍中熏陶成長的。他反對空談義理,主張知行相資、經世致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以曾國藩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岳麓書院的學生魏源為代表的今文經世派等,雖然政治抱負和學理追求不同,但都主張為學要“力行”“致用”。他們的思想,對青年毛澤東影響很大。青年毛澤東的學校生活,主要是從1913年到1918年,即他20歲到25歲在湖南四師和一師求學這5年半。對他影響最深的是老師楊昌濟。在楊昌濟自編的輔助教材《論語類鈔》和毛澤東的聽課筆記《講堂錄》中,都可以看到王船山的實學思想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追溯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講到湖湘文化的實學傳統。

與此同時,這個歷史淵源還包括外來的實驗主義、新村運動等思潮的影響。新文化運動興起后,毛澤東受到更多的外來文化包括杜威的實用主義、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以及新村運動的影響。1918年春,毛澤東曾經和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友在岳麓書院半學齋做過工讀新村的嘗試,后因發動赴法勤工儉學而中止。從毛澤東1919年創辦的《湘江評論》和起草的《問題研究會章程》中可以看到,毛澤東當年已經將湖湘的實學傳統和外來的實用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新思潮結合起來,運用到他試圖通過民眾大聯合實現民族救亡的理想和實踐之中。

青年毛澤東成長的這一歷史時期,正是中國思想界風起雲涌、各種學術思潮紛至沓來的歷史時期。這時,也是毛澤東的思想急劇變化的歷史時期。他的思想,從無我主義到精神之個人主義、從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一路快跑,不斷躍進。按照毛澤東自己的說法,他到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某種程度的行動上,已經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因此,追溯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形成的歷史淵源,他的思想的革命性變化,毫無疑問,發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

實事求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思想內涵及其運用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

我們知道,“實事求是”一詞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河間獻王劉德喜歡研究歷史,為了搜集到在政治動蕩年代散失的儒學典籍,他不僅四處尋找求購,還極力辨別其真偽。所以,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朝顏師古把“實事求是”注釋為“每求真是也”。后來,伴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盛,實事求是就成為考據學派皓首窮經的依據。湖湘實學興起后,王船山、魏源等都對這種埋頭古紙堆、遠離社會現實的做法進行了尖銳批評。於是,實事求是就被解釋為“經世致用”。岳麓書院的“實事求是”匾,體現的就是“經世致用”的思想。它對於當年追求變革和進步的人影響很大。

毛澤東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特別是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以后,對“實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釋。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深刻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這一全新解釋,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批判地繼承了古人提出的“實事求是”思想。

由此可見,“實事求是”提出至今,其內涵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不斷深化。由於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是在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批判地繼承它接觸過的各種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他特別強調要注意有些詞語上的不同意思。比如,他在給李達的信中就說過:“對實用主義所說的實用和效果,和我們所說的大體同樣的名詞,還需加以比較說明,因為一般人對這些還是混淆不清的。”我們今天在“兩個結合”命題下,討論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怎麼把古人的“實事求是”思想改造成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

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全新解釋,實際上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了起來

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毫無疑問,堅持了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第一,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全新解釋完全建立在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升華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實事求是”的思想內涵。第二,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全新解釋突出了規律性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第三,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全新解釋突出了實踐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及其精義所在。

與此同時,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在堅持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同時,批判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湖湘的實學傳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策源地。”

為了說明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隻要讀一讀《實踐論》就可以了。這部從哲學認識論上深刻而又系統闡述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代表作,有一個副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即把中國傳統哲學討論得最多的“知和行的關系”作為《實踐論》研究的問題。顯然,《實踐論》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指南。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正是這樣“兩個結合”的典范。

當然,強調“兩個結合”,涉及怎麼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事實上,“兩個結合”勢必會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系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來源:《湖南日報》2025年1月24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郭偉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精辟論述。他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

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探索歷程和成就。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選擇先進文化,並沿著先進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斷前進的歷史軌跡。

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進行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的同時,始終把革命文化看成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提出一系列關於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的思想和主張,促進新民主主義文化蓬勃發展。從中央蘇區文化運動到抗戰時期蓬勃興起的延安文藝運動和欣欣向榮的抗日根據地文藝運動……這一切都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史足跡。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建設新路,提出了許多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方針和原則。在其指導下,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的同時,在文化戰線和知識分子政策上實現了撥亂反正,迎來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春天。黨的十二大報告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嶄新觀點,更加凸顯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實踐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政策,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國家文化安全論、“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深化了對文化工作規律性的認識,發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並就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方向性、戰略性問題作出部署,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有這些,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於豐厚浩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點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隻有在既繼承又發展、既揚棄又創新的辯証統一運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前進,才會有巨大生命力。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氣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如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對其內涵加以拓展、完善和提煉,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形成引領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兩個結合”的生動典范。班固(32年—92年)在《漢書》中,稱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實事求是”一詞。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發現了“實事求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其進行新的科學解釋和提升改造。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實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學的闡述,從而賦予了“實事求是”以新的內涵,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

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話語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典范。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研究員)

(來源:《湖南日報》202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