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個光榮的名字,一個不朽的名字

作者:班永吉    發布時間:2025-02-05    來源:黨史博採
分享到 :

觀看了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出品的八集微紀錄片《講述·周恩來的故事》,我的感覺是,有點不太“解渴”。

周恩來的故事,哪能是《少年時光》《周總理的一天》《拒收禮品》《西花廳,溫暖的家》《嚴守保密紀律》《簡朴的生活》《病重的日子》《恩愛夫妻》短短八集能講述完的。

我建議,要繼續拍下去,到全國各地去尋找周恩來的足跡,挖掘周恩來的故事,乃至世界各地,任何他到過的地方。

一位領導人,不論官大官小,他為人民服務的身影,在人民心中永遠抹不掉,因為人民心中有杆秤。

記得,詩人臧克家將對周總理的哀思化作一首悲歌——淚是豐碑,淚是誓言,淚是動力,淚是火焰!昂起頭來,揩干眼淚,紅旗指向,無堅不摧!這位詩人還有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周恩來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光輝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勛、展現的崇高風范,深深銘刻在中國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銘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

周恩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周恩來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遠奮斗的杰出楷模,是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杰出楷模,是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

八集微紀錄片通過周總理的親屬、秘書、衛士、專機機長口述,鄧穎超畫外音等方式講述了周總理工作、生活的故事,展現了周恩來的精神風范和優良家風。

我看到了講述者的眼噙淚水,我看到了審片現場專家發言時的幾度哽咽,我也注意到觀眾在《病重的日子》這一集評論區的留言:“我不敢看,怕自己忍不住淚水。”

“文化大革命”時期,緊張繁重的工作嚴重影響了周恩來的健康。即使手術住院期間,周恩來依然沒有停止工作,他像蠟燭一樣,為了國家和人民,將自己燃燒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恩來的衛士高振普,細心記錄整理了周恩來病重住院期間每一天的活動日程。高振普回憶: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去世共587天,周恩來共做大小手術13次,40天左右就要動一次手術。但隻要身體能夠支撐,仍繼續堅持工作。住院期間,周恩來會見外賓65批,在接見外賓前后與陪見人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出醫院開會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談話7次。每次會見時間大都是1小時左右,最短的一次10分鐘……在醫院光找領導層的談話242還是245人次,談話時間289小時零43分鐘。這我有記載,有人跟我說總理在醫院,這實際上除了手術以外,也就等於8小時辦公。

在“文化大革命”極端復雜的特殊環境中,周恩來作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忍辱負重,苦撐危局,維護黨和國家正常工作運轉,盡一切可能減少損失。周恩來保護了一大批黨的領導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協助毛澤東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團妄圖奪取最高權力的陰謀,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糾正極左思潮的錯誤,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轉機。他全力支持鄧小平領導對各方面工作進行整頓,這不僅深深影響了當時中國的政局,而且為后來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准備了條件﹔他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重申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極大鼓舞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

在這一集裡,周恩來的秘書紀東回憶道:大手術傷口還沒有完全恢復,他在深夜裡給李先念打電話,告訴他收到了一封群眾來信。在一個山西的一個山區裡,當地群眾吃的咸鹽比城裡貴一分錢,周總理在這個時候仍然想到這件事還沒有辦,給先念同志打電話,趕快派調查組去了解情況,趕快讓群眾能吃上鹽。我說一分錢吶,群眾吃不上鹽吶,這樣一件事在他的心裡有多麼重的分量。

周恩來始終把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研究作為共產黨人應具有的基本品質和工作原則,以實際行動同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堅決斗爭。他強調要了解情況,就得學習,就得調查,“一切問題都要到現場去實踐”。他告誡各級干部,“官僚主義是領導機關最容易犯的一種政治病症”,“克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對我們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他特別強調,搞社會主義就是要“為最大多數人民謀最大利益”,“我們是從人民中來的,我們過去的勝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

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周恩來病逝於中國人民解放軍305醫院,享年78歲。

紀東說:“最后,骨灰也撒掉了,什麼叫春蠶吐絲啊,什麼叫蠟燭燃盡啊,我們總理用自己的身軀,作了最后的全面的詮釋,實現了生前說的,最后一次為人民服務。”

我認為,編導應該把鏡頭定格在周總理胸前那枚“為人民服務”的徽章上,讓觀眾從徽章上領悟“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大字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蘊。

《恩愛夫妻》是八集微紀錄片的最后一集,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愛情,緣起於青春澎湃的五四運動。他們一起走過危機四伏的白色恐怖、生死一線的漫漫長征、見証各地抗戰的山河歲月。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經受了無數驚濤駭浪,相濡以沫,攜手同進。

聽到旁白中鄧穎超念著自己寫下的《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段落,尤其令人動容。

春天到了,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離開了,我們不再回來了。你不是喜愛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你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的還長,到現在已經是38年了。……因此,我們的愛情生活不是簡單的,不是為愛情而愛情,我們的愛情是深長的,是永恆的,是根據我們的革命事業、我們的共同理想相愛的。海棠,花開了,你離開了他們,離開了我們,你不再回來,你到哪裡去了呀?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你經過春風的歡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

多麼熾熱的愛,多麼深厚的情。鏡頭的畫面感極強,讓人的思緒隨江海的波濤洶涌翻騰,久久不能平抑。

這使我想起周總理去世后,國內建筑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周恩來紀念碑。它坐落在我曾工作的新疆石河子,坐落於1965年7月5日周總理在石河子接見兵團上海知青代表所在的位置。紀念碑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呈方柱體。碑體總高12.8米,其中碑身高7.8米,象征著周總理享年78歲﹔碑文高6.7米,象征著周總理視察新疆時67歲﹔紀念碑紅磚鋪地基座寬8.1米,象征著周總理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坐北朝南,正面鐫刻著“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碑體上有周總理為兵團題詞的手跡: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紅旗,備戰防邊,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努力革命,奮勇前進。

紀念碑的旁邊,是周恩來紀念館。館內的巨幅油畫下方,有這樣一段話:1965年7月,是新疆各族人民永遠難以忘懷的日子。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一行出國訪問歸來,不顧旅途勞頓,來到新疆看望各族人民。周總理先后視察了和田、喀什、烏魯木齊、石河子等地。他深入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學校幼兒園,他詢問群眾的工作、生活情況。他叮囑鼓勵各族干部要加強民族團結,開發建設邊疆,維護祖國統一。他對百萬兵團軍墾兒女屯墾戍邊、保衛建設新疆的歷史功績給予充分肯定。周總理從中午1點到石河子,到第二天上午11點離開,一共是22個小時,幾乎一刻不停地參觀、座談、會見、談話……當時他已經是67歲高齡,卻始終保持著旺盛精力。周總理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

我在周恩來紀念館的展櫃裡看到一張“大字報”,上面用毛筆寫著——

周恩來同志:我們要造你一點反,就是請求你改變現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才能適應你的身體變化情況,從而你才能夠為黨工作得長久一些更多一些。這是我們從黨和革命的最高的長遠的利益出發。所以強烈請求你接受我們的請求。

這是1967年2月3日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寫的一張“大字報”。上面有趙煒、高振普(朴)、霍愛梅、李進才、張作文、鄭淑雲、趙茂峰、桂煥雲、張佐良、高雲秀、紀書林、張樹通、孫岳、楊金明、張元等在這上面的簽字。

在“大字報”左側是2月4日周恩來豎著寫下的一行字:“誠懇接受,要看實踐。”

從“大字報”字裡行間,能看出身邊工作人員對周總理的景仰和愛戴。

在《病重的日子》這集裡,紀東口述道:“‘我累了’,他說完這句話以后,就又昏迷了。這是老人家跟我們秘書說出的最后一句話,最后一個字就是累。在這之前,不管多累,不管多難,老人家從來沒有跟我們透露過一個字。”

周恩來年少時曾立下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周恩來,不僅僅屬於中國人民,也屬於世界人民。講好周恩來的故事,傳承好周恩來的精神,學習周恩來的人格風范,對於一個人的立德、立言、立行、立功都大有裨益,也是用之不竭的精神營養。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一級巡視員,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